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及具有该流体加热装置的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15 阅读:8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对流体的电加热。


技术实现要素:

2.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用于具有流体回路的加热系统,其中,流体加热装置包括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能连接到加热系统的流体回路的返回侧和供给侧,并且流体加热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加热模块,流体加热模块能连接到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
3.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包括基本上笔直的流体管道以及套筒,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形成在流体管道的每一端部上的具有螺纹的颈部,所述套筒同心地布置在所述流体管道内,所述套筒至少延伸到所述流体管道的颈部中,其中,在每个所述颈部中,在所述颈部和所述套筒之间布置有密封环,并且螺纹环构造成与所述颈部的螺纹配合,并且所述螺纹环与所述密封环接合以密封所述流体管道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颈部间隔开的入口或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能够分别与所述排出导管或供给导管直接联接,
4.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还包括红外灯,所述红外灯具有搁置在所述套筒的端部上的端部控制台,其中,电连接线从一个或两个端部控制台突出,以将所述红外灯连接到电源。
5.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热装置的优点在于,它是一种简单的流体加热装置,并且可用于许多流体加热应用中。应用的一个实际例子是通过散热器或地板或墙壁加热、热水供应实现的家庭或其他建筑物中的中央加热(中央供热)。下文将基于该实际示例说明该装置的优点。然而,要明确指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热装置也可用于许多其他家庭应用、专业应用或工业应用中,并且通常具有与中央加热系统相同的优点。流体加热装置例如也可用于(专业)厨房设备、面包店、啤酒厂、(工业)蒸馏设施等。
6.该装置仅依靠电流工作,例如,在中央加热系统的情况下,这使得不在需要气体连接部和烟气出口。此外,通过使用红外灯,可以非常有效且快速地加热待加热的流体。
7.流体加热装置的模块化特性使得可以容易地将该装置的加热能力与加热系统中所需的加热能力相匹配。例如,布置在中央加热系统中的流体加热装置中的模块的数量可以与中央加热系统中存在的散热器的数量相匹配。换句话说,能力可被容易地调节到特定应用场合所需的特定热需求。此外,模块化特性使得增加或减小该能力变得容易。
8.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个优点是需要较少的维护。例如,对于燃气中央供热锅炉,您必须主要对燃气燃烧器进行年度维护,而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热装置,这是不必要的。当流体加热模块中的一个的红外灯的已经到达寿命时,可以容易地更换相应的流体加热模块,而无需太多专业知识。
9.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各自具有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设置有用于连接一个或多个流体加热模块的连接点,其中,供给
导管和排出导管的对应于同一流体加热模块的连接点基本上处于相同高度处。
1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的连接点包括连接器,以将所述流体加热模块的流体管道的入口和出口与所述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连接。连接器有利于在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上容易地安装和拆卸模块。
11.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点包括能操作的阀,以在所述连接点不使用时或所述流体加热模块待被连接或断开时关闭相应的连接点,并且在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联接到所述连接点时打开所述连接点。可设想的是,当达到使用寿命时,将不会单独地更换系统中的红外灯,而是将出问题的灯所属的整个模块更换。连接点中的所述能操作的阀使得连接或断开模块非常容易,而不必排空流体加热装置所属的整个系统(例如中央加热系统)。
12.在稍简单且更经济的实施例中,可为位于连接点上游的供给导管和位于连接点下游的排出导管设置主阀,可通过主阀来关闭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的连接部分。排气口和/或分接点被设置在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中的至少一者中,以能够从模块以及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的连接部分释放压力和流体。这使得在连接点中不再需要使用能操作的阀,并且可在仅主阀之间的流体加热装置被关闭和排空的情况下更换模块。
13.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流体管道具有轴线,并且其中,所述流体管道的入口和出口具有垂直于所述流体管道的轴线的平行轴线。
14.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流体管道由金属制成,优选由不锈钢制成。
15.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固定环被包含在所述螺纹环中,以将所述红外灯(轴向地)固定在所述套筒中。固定环确保红外灯不能在不移除螺纹环或固定环的情况下从套筒中移除。如上所述,当模块结合到流体加热装置中时,从模块上移除红外灯是不优选的。
16.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被嵌入在硅胶壳体中,其中,仅所述红外灯的连接线从所述壳体突出。硅胶壳体主要是提供热绝缘,这增加了装置的效率。此外,硅胶壳体可以用作使红外灯难以从模块中移除的“安全特征”,并且可以用作指示终端用户已经移除红外灯的“拆卸标记”特征。
17.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流体管道中围绕所述套筒布置有流动障碍,以引起流经所述流体加热模块的流体流动的方向变化。流动障碍增加了流动的流体通过模块的停留时间,从而使得流体能够更好地吸收热量。
18.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流动障碍由位于所述套筒和所述流体管道的内部之间的空间中的圆球形成。有利地,这些球可以是球形磁体。球形磁体相互吸引,并确保球围绕套筒紧密且规则地定位。
19.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颈部上的螺纹是设置在所述颈部的外侧上的外螺纹,并且所述螺纹环是具有内螺纹的接管螺母。
20.在另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颈部上的螺纹是设置在所述颈部的内侧上的内螺纹,并且所述螺纹环是具有外螺纹的环。
21.在实际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密封环是硅胶密封环,但也可以是其它合适材料制成的密封环。
22.优选地,密封环构造成防止螺纹环和套筒之间的金属接触。这避免了套筒和螺纹环之间的直接热传递,使得迫使套筒向周围的流体释放更多的热量,这提高了装置的效率。
23.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流体管道在颈部之间的部分具有非圆形的横截面,优选
地,具有基本为正方形的横截面。这种形状的优点是,模块可彼此相对靠近地布置,并且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的连接部所处的长度区域因此可更短。这种配置使得加热装置更紧凑。然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流体管道在颈部之间的部分也可以具有圆滑的横截面(优选地,基本上圆形的横截面)。
24.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具有流体回路和包括在所述流体回路中的循环泵,并且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上文所述的流体加热装置以及所述回路中的至少一个散热装置,所述流体加热装置被包括在所述回路中。散热装置例如可以是散热器、壁式或地板加热装置。系统可包括多种类型的散热装置,例如多个散热器和地板加热装置,或者多个散热器和热交换器。
25.因此,散热装置还可包括热交换器。例如,可以使流体加热装置加热的流体流过热交换器,以加热另一介质(例如,用于热水管的水,或用于深油炸锅的煎炸油)。例如,利用一个或多个热交换器,可以建立用于加热中央供热水和热(饮用)水的组合系统。通过三通阀,能以已知的方式在加热热水和加热中央供热水之间切换。
26.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系统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由至少一个流体加热模块的红外灯传递的加热功率。
27.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包括恒温器和用于每个所述流体加热模块的独立的固态继电器(ssr),所述固态继电器耦合到所述恒温器以接收来自所述恒温器的输入信号,并且所述固态继电器耦合到所述红外灯以控制由所述输入信号确定的送至所述红外灯的电压。该控制器简单且稳健,并且产生了相对经济的解决方案。
28.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所述循环泵的固态继电器(ssr)。
29.优选地,所述恒温器包括简单的pi控制器。恒温器可通过固态继电器调节红外灯的功率输出。
30.也可以使用更高级的控制器,例如可编程的控制器。可使用可控制调制和/或脉冲的控制器,以经由固态继电器控制ir灯的功率。
31.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组装如上所述的流体加热装置的方法。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32]-计算所需的加热功率,并由所需的加热功率确定所述流体加热模块的所需数量;
[0033]-提供所需数量的模块;
[0034]-提供具有足够连接点的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以能够将所需数量的流体加热模块连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
[0035]-将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联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
[0036]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更换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的流体加热模块的方法,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被从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断开,同时系统仍然充有待被加热的流体,并且其中,流体加热模块更换件被连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并且其中,可能地,待被加热的流体能被补充到所述系统中。
[0037]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更换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的流体加热模块的方法,其中:
[0038]-关闭所述供给导管及所述排出导管的主阀;
[0039]-打开排气口和/或排液口以释放压力和/或排出流体;
[0040]-将所述流体加热模块从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断开;
[0041]-将流体加热模块更换件连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以及
[0042]-可能地,将待被加热的流体补充到系统中。
[0043]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在一个装置中实现流体加热和流体冷却。为此,可利用至少一个流体冷却模块来扩展所述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该流体冷却模块与至少一个流体加热模块连接到相同的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以这种方式,该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
[0044]
所述流体冷却模块包括基本上笔直的流体管道以及套筒,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形成在流体管道的每一端部上的具有螺纹的颈部,所述套筒同心地布置在所述流体管道内,所述套筒至少延伸到所述流体管道的颈部中,其中,在每个所述颈部中,在所述颈部和所述套筒之间布置有密封环,并且螺纹环构造成与所述颈部的螺纹配合,并且所述螺纹环与所述密封环接合以密封所述流体管道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颈部间隔开的入口或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能够分别与所述排出导管或供给导管直接联接。所述流体冷却模块在一个端部处还具有气体连接部,所述气体连接部能连接到所述套筒的内部空间,并且能连接到冷却气体源,优选地,所述冷却气体源是co2气体源,并且所述流体冷却模块在相对的端部处具有冷凝物排出部。权利要求28限定了这种装置。
[0045]
冷却气体源可以是例如充有co2气体的气瓶或气罐,这是容易获得的商业产品。
[0046]
优选地,气体雾化器被布置在所述气体连接部和所述套筒的内部空间之间,以雾化co2气体并在所述套筒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形成干冰。
[0047]
气体源(例如co2气瓶或气罐)中的气体具有高的压力。优选地,在冷却气体源和流体冷却模块之间设置有减压阀,以在气体进入冷却模块之前降低气体压力。
[0048]
根据这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加热-冷却系统,所述加热-冷却系统具有流体回路和包括在所述流体回路中的循环泵,并且所述加热-冷却系统还包括上文所述的流体加热/冷却装置以及所述回路中的至少一个散热/吸热装置,所述流体加热/冷却装置被包括在所述回路中。
[0049]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散热/吸热装置的类型至少为散热器、壁式加热/冷却装置、地板加热/冷却装置或热交换器。例如,根据流经流体回路的流体的温度,可以用(平板)散热器加热和冷却房间。当需要时,通过接通流体加热模块或流体冷却模块,就可以加热或冷却空间。
[0050]
所述系统可包括多个散热/吸热装置,所述多个散热/吸热装置为相同的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组合。
[0051]
流体冷却模块类似于流体加热模块。优选地,流体冷却模块和流体加热模块使用相同的流体管道,并且优选地,也使用相同的套筒。仅端部上的连接部需要修改,以使得这些连接部适于提供用于气体源的气体连接和用于所形成的冷凝物的冷凝物排放。
附图说明
[0052]
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附图中:
[0053]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热模块的透视图;
[0054]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0055]
图3示出了图2的流体加热装置的前视图;
[0056]
图4示出了图2的流体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0057]
图5示出了图1的模块的纵向截面;
[0058]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2所示类型的流体加热装置中的红外灯的电子控制的实施例;
[0059]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热和流体冷却装置的前视图;以及
[0060]
图8是图7的流体加热和流体冷却装置沿图7中的线vii-vii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在图2至图4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热装置1,该流体加热装置特别适用于中央加热系统。
[0062]
流体加热装置1包括供给导管2和排出导管3。供给导管2连接到加热系统(例如中央加热系统)的返回导管。排出导管3连接到加热系统的供给导管。例如,在中央加热系统中,供给导管将加热的流体输送到散热器或其他散热装置,返回导管将被散热器冷却的流体返回到流体加热装置1。
[0063]
供给导管2和排出导管3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连接部分,并且每个连接部分分别具有多个连接点4和4。供给导管2和排出导管3上的相关联的连接点4、5处于相同的高度处。
[0064]
流体加热模块6连接到连接点4、5。在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该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五个流体加热模块6。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的连接点4、5包括连接器18、19,连接器用于将流体加热模块6的流体管道7的入口13和出口14连接到供给导管2和排出导管3。
[0065]
在此处未示出的可能的实施例中,连接点4、5可具有可操作的阀,以在连接点4、5不使用时或流体加热模块6必须连接或断开时关闭相关的连接点4、5。当流体加热模块6连接到该阀时,该阀释放连接点4、5。以这种方式,流体加热模块6可以从供给导管2和排出导管3断开,同时系统仍然充有待加热的流体。有利的是,流体加热模块6更换件因此可连接到供给导管2和排出导管3,可能地,之后待加热的流体可被补充到系统中。
[0066]
在图3中示意性示出的另一实施例中,供给导管2和排出导管3可以通过各自的主阀32和33关闭。在图3的示例中,在导管2和3中的一个上设置有排放阀34,利用该排放阀可将流体从流体加热装置1中排放,以便随后能够替换、移除或附加地布置流体加热模块6。
[0067]
在图1中,示出了单独的流体加热模块6。流体加热模块6包括基本上笔直的流体管道7,该流体管道在每个端部上形成有颈部9。在位于颈部9之间的部分8中,流体管道7具有基本正方形的横截面。优选地,流体管道由不锈钢(stainless steel)制成,但也可以由另外的合适的金属制成。
[0068]
在图5中,示出了部分截面以示出模块6的内部结构。套筒10布置在流体管道7中,套筒至少延伸到流体管道7的颈部9中。套筒10也可以由不锈钢制成。螺纹环12布置成与颈部9的内螺纹15配合。在套筒10的端面和形成在螺纹环12中的台肩12a之间布置有密封环11,以密封流体管道7的端部。此外,密封环11确保螺纹环12和套筒10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金属接触,从而防止螺纹环12和流体管道的颈部9变得太热。此外,以这种方式,热量不会经由螺纹环12和流体管道7的颈部9损失,而这些热量就可以被传递到流体40。密封环11例如由硅胶制成。
[0069]
流体管道7具有分别与相应的颈部9间隔开的入口13和出口14,入口和出口可以在
连接点处直接连接到排出导管3和供给导管2。如图4所示,流体管道7的入口13和出口14具有平行的轴线20、21,所述轴线垂直于流体管道7的轴线22。
[0070]
流体加热模块6包括红外灯16。特别地,红外灯16是短波石英红外灯。红外灯16具有端部控制台17,端部控制台搁置在套筒10的端部上。端部控制台17由陶瓷材料制成。电连接线31从两个端部控制台17延伸以将红外灯16连接到电源。
[0071]
固定环24被接纳在螺纹环12中,以将红外灯16轴向地固定在套筒10中。在固定环24中设有插塞35,插塞进而用环形螺母36固定,环形螺母旋拧在固定环24的外螺纹部分上。
[0072]
应注意,所示的颈部9和布置在颈部上的元件12、24、35、36的实施例仅仅是实际实施例的示例。例如,也可以在颈部9的外侧提供外螺纹而不是内螺纹。然后,螺纹环呈例如环形螺母的形式,该环形螺母具有内螺纹部分,该内螺纹部分被旋拧到颈部9的螺纹端部上。
[0073]
流体加热模块6可被嵌入在硅胶壳体中,其中,仅红外灯16的连接线31从壳体突出。硅胶壳体提供了热绝缘,并防止终端用户太容易地拧脱螺纹环12。可通过将流体加热模块安置在模具中并然后用液体硅胶填充模具来施加硅胶壳体,随后液体硅胶可被固化。
[0074]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圆球可以布置在套筒和流体管道的内侧之间的空间中。优选地,这些球是球形磁体,当它们围绕套筒10时,它们变得彼此紧密地抵靠。在图5的示例中,在图右下角以虚线示出三个球25。当在实施例中使用球25时,套筒10和流体管道之间的空间被尽可能多地填充。球25形成对从入口13穿过由流体管道7的部分8和套筒10限定的空间移动到出口14的流体流的流动障碍。因此,流体被迫改变方向,并在管道7中停留更长时间,并因此被ir灯16更有效地加热。流动中涡流的出现有助于使加热更加有效。
[0075]
实际上,流体加热装置1可以在现场组装,即例如在待供热的房屋中组装。
[0076]
可以预先计算所需的加热功率,并且可基于该加热功率确定流体加热模块6的所需数量。然后,所需数量的模块6可与具有足够连接点的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一起被带到房屋中,以能够将所需数量的流体加热模块联接。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被连接到家庭中央加热系统的供给管路和返回管路。然后,流体加热模块被联接到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也可以首先将模块连接到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然后将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连接到中央加热系统的供给管路和返回管路。
[0077]
图6中的示意图示出了用于控制加热系统中的ir灯16的控制系统,该加热系统具有流体回路和包括在该流体回路中的循环泵,并且加热系统还包括在该流体回路中的如上所述的加热装置。加热系统在回路中包括至少一个散热装置,例如散热器。
[0078]
在图6的方案中,可以看到五个ir灯16。泵由附图标记26指示。ir灯16例如具有1.8kw的功率。短波石英红外灯16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2秒内加热到400℃。因此,当需要时,流体加热装置可以非常快速地加热流体。
[0079]
控制器包括恒温器27以及五个固态继电器28,每个固态继电器与流体加热模块(特别是流体加热模块的ir灯16)中的一个相关联。每个固态继电器28耦合到恒温器27以接收来自恒温器的输入信号,并且还耦合到对应的红外灯16以将由输入信号确定的电压送至红外灯16。实际上,例如,恒温器可包括输出信号为0-10v dc的pi控制器。固态继电器28被供以230v的交流电压,并将输入信号转换为0至230v的范围内的交流电压,通过该交流电压控制ir灯16。该系统还具有主开关29,在所示的示例中用于三相连接。泵26被联接到它自己的固态继电器30,该固态继电器在交流(ac)0和230v之间切换以打开和关闭泵26。
[0080]
所描述的控制器非常容易用简单的市售的调制室内恒温器和简单的市售固态继电器(ssr)来实现。这样就提供了一种简单、廉价但稳健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可以使用更先进的可编程控制器来控制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热装置。
[0081]
特别地,如图2至图4所示的加热装置1也可以用在组合系统中,在该组合系统中,设有用于中央加热系统(即,供热空间)的加热回路和用于加热温水(饮用水)的加热回路。该组合系统具有三通阀,该三通阀可将系统从中央加热切换到加热热水,并且其中,存在一个或多个热交换器来在加热的水(中央供热水)和待加热的饮用水之间交换热量。
[0082]
应当理解,上述中央加热系统仅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加热装置的可能的实际应用。由于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的广泛适用性、可扩展性、简单性和宽的温度范围,它在家庭、专业和工业应用中都是有价值的。
[0083]
图7和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即,在一个系统中实现的流体加热和流体冷却。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模块化的流体加热和流体冷却装置101。
[0084]
与上文所述的流体加热装置一样,该流体加热和冷却装置设有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是流体加热模块6或流体冷却模块106。流体加热模块6与上文所述的流体加热模块6相同。流体冷却模块106以与流体加热模块6相同的方式连接到供给导管2和排出导管3。
[0085]
流体冷却模块106包括基本上笔直的流体管道107,该流体管道在每个端部上形成有具有螺纹的颈部109。套筒110同心地布置在流体管道107内,该套筒110至少延伸到流体管道107的颈部109中。在每个颈部109中,密封环被布置在颈部109和套筒110之间,并且螺纹环112构造成与颈部209的螺纹配合,并且螺纹环与密封环111接合以密封流体管道107的端部。
[0086]
流体管道107具有分别与相应的颈部109间隔开的入口115或出口114,该入口或开口可分别与排出导管3或供给导管2直接联接。如图8所示,流体管道107的入口115和出口114具有平行的轴线200、210,所述轴线垂直于流体管道107的轴线220。
[0087]
流体冷却模块106在一个端部处还具有气体连接部119,该气体连接部可连接到套筒110的内部空间,并且可连接到冷却气体源120(优选地是co2气体源),并且流体冷却模块在相对的端部处具有冷凝物排出部121。
[0088]
冷却气体源120可以是例如充有co2气体的气瓶或气罐,这是容易获得的商业产品。
[0089]
优选地,气体雾化器118布置在气体连接部119和套筒110的内部空间之间,以雾化co2气体并在套筒110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形成干冰。
[0090]
气体源120(例如co2气瓶或气罐)中的气体处于高压。优选地,在冷却气体源120和流体冷却模块之间设置有减压阀117,以在气体进入冷却模块106之前降低气体压力。在气瓶或气罐的情况下,减压阀117可被安装到气瓶或气罐上。气体软管116或其他气体管线被布置在减压阀117和连接部119之间。
[0091]
加热-冷却系统可像上述加热系统一样配置,即,具有流体回路和包括在流体回路中的循环泵。该系统在回路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散热/吸热装置,以将热量释放到空间(供热)或将热量吸收(制冷)。其可以是相同的元件。例如,可以使用散热器来散热或吸热。也可使用其它的热交换器。该系统还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循环流体加热/冷却装置。
[0092]
根据需要,通过接通流体加热模块6或流体冷却模块106,就可以加热或冷却空间。
这借助于控制系统来实现,至少对于加热模块6,该控制系统可以如图6所示的那样配置。对于冷却模块106,使用控制部件来致动气阀,通过该气阀来控制对冷却模块106的冷却气体供给。
[0093]
流体冷却模块106类似于流体加热模块6。优选地,流体冷却模块和流体加热模块使用相同的流体管道,并且优选地,也使用相同的套筒。仅端部上的连接部必须适配成适于提供用于气体源120的气体连接和用于所形成的冷凝物的冷凝物排放。

技术特征:
1.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用于具有流体回路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流体加热装置包括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所述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能连接到所述加热系统的流体回路的返回侧和供给侧,并且所述流体加热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加热模块,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能连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包括基本上笔直的流体管道以及套筒,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形成在流体管道的每一端部上的具有螺纹的颈部,所述套筒同心地布置在所述流体管道内,所述套筒至少延伸到所述流体管道的颈部中,其中,在每个所述颈部中,在所述颈部和所述套筒之间布置有密封环,并且螺纹环构造成与所述颈部的螺纹配合,并且所述螺纹环与所述密封环接合以密封所述流体管道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颈部间隔开的入口或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能够分别与所述排出导管或供给导管直接联接,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还包括红外灯,所述红外灯具有搁置在所述套筒的端部上的端部控制台,其中,电连接线从一个或两个端部控制台突出,以将所述红外灯连接到电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各自具有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设置有用于连接一个或多个流体加热模块的连接点,其中,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的对应于同一流体加热模块的连接点基本上处于相同高度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的连接点包括连接器,以将所述流体加热模块的流体管道的入口和出口与所述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连接点包括能操作的阀,以在所述连接点不使用时或所述流体加热模块待被连接或断开时关闭相应的连接点,并且在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联接到所述连接点时打开所述连接点。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位于所述连接点上游的供给导管和位于所述连接点下游的排出导管上设置有主阀,通过所述主阀能够关闭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的连接部分,并且其中,在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中的至少一者中设置有排气口和/或分接点,以在所述主阀关闭时分别从模块以及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的连接部分释放压力和流体。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流体管道具有轴线,并且其中,所述流体管道的入口和出口具有垂直于所述流体管道的轴线的平行轴线。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流体管道由金属制成,优选由不锈钢制成。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固定环被包含在所述螺纹环中,以将所述红外灯(轴向地)固定在所述套筒中。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被嵌入在硅胶壳体中,其中,仅所述红外灯的连接线从所述壳体突出。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在所述流体管道中围绕所述套筒布置有流动障碍,以引起流经所述流体加热模块的流体流动的方向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流动障碍由位于所述套筒和所述流体管道的内部之间的空间中的圆球形成。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球是球形磁铁。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颈部上的螺纹是设置在所述颈部的外侧上的外螺纹,并且所述螺纹环是具有内螺纹的环形螺母。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颈部上的螺纹是设置在所述颈部的内侧上的内螺纹,并且所述螺纹环是具有外螺纹的环。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密封环为硅胶密封环。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流体管道在所述颈部之间的部分具有非圆形的横截面,优选地,具有基本为正方形的横截面。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流体管道在所述颈部之间的部分具有圆滑的横截面,优选地,具有基本为圆形的横截面。18.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具有流体回路和包括在所述流体回路中的循环泵,并且所述加热系统还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加热装置以及所述回路中的至少一个散热装置,所述流体加热装置被包括在所述回路中。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散热装置的类型至少为散热器、壁式加热装置、地板加热装置或热交换器。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多个散热装置,所述多个散热装置为相同的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组合。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加热系统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由至少一个流体加热模块的红外灯传递的加热功率。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恒温器和用于每个所述流体加热模块的独立的固态继电器(ssr),所述固态继电器耦合到所述恒温器以接收来自所述恒温器的输入信号,并且所述固态继电器耦合到所述红外灯以控制由所述输入信号确定的送至所述红外灯的电压。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用于所述循环泵的固态继电器(ssr)。24.根据权利要求22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恒温器包括pi控制器。25.对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加热装置进行装配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计算所需的加热功率,并由所需的加热功率确定所述流体加热模块的所需数量;-提供所需数量的模块;-提供具有足够连接点的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以能够将所需数量的流体加热模块连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将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联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26.用于更换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的流体加热模块的方法,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被从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断开,同时系统仍然充有待被加热的流体,并且其中,流体加热模块更换件被连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并且其中,可能地,待被
加热的流体能被补充到所述系统中。27.用于更换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的流体加热模块的方法,其中:-关闭所述供给导管及所述排出导管的主阀;-打开排气口和/或排液口以释放压力和/或排出流体;-将所述流体加热模块从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断开;-将流体加热模块更换件连接到所述供给导管和所述排出导管;以及-可能地,将待被加热的流体补充到系统中。28.模块化的流体加热和冷却装置,用于具有流体回路的加热/冷却系统,所述流体加热/冷却装置包括能连接到所述加热/冷却系统的流体回路的返回侧和供给侧的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并且所述流体加热/冷却装置具有能连接到所述排出导管和所述供给导管的至少一个流体加热模块和能连接到所述排出导管和所述供给导管的至少一个流体冷却模块,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包括基本上笔直的流体管道以及套筒,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形成在流体管道的每一端部上的具有螺纹的颈部,所述套筒同心地布置在所述流体管道内,所述套筒至少延伸到所述流体管道的颈部中,其中,在每个所述颈部中,在所述颈部和所述套筒之间布置有密封环,并且螺纹环构造成与所述颈部的螺纹配合,并且所述螺纹环与所述密封环接合以密封所述流体管道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颈部间隔开的入口或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能够分别与所述排出导管或供给导管直接联接,其中,所述流体加热模块还包括红外灯,所述红外灯具有搁置在所述套筒的端部上的端部控制台,其中,电连接线从一个或两个端部控制台突出,以将所述红外灯连接到电源,其中,所述流体冷却模块包括基本上笔直的流体管道以及套筒,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形成在流体管道的每一端部上的具有螺纹的颈部,所述套筒同心地布置在所述流体管道内,所述套筒至少延伸到所述流体管道的颈部中,其中,在每个所述颈部中,在所述颈部和所述套筒之间布置有密封环,并且螺纹环构造成与所述颈部的螺纹配合,并且所述螺纹环与所述密封环接合以密封所述流体管道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流体管道具有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颈部间隔开的入口或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能够分别与所述排出导管或供给导管直接联接,其中,所述流体冷却模块在一个端部处还具有气体连接部,所述气体连接部能连接到所述套筒的内部空间,并且能连接到冷却气体源,优选地,所述冷却气体源是co2气体源,并且所述流体冷却模块在相对的端部处具有冷凝物排出部。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冷却装置,其中,气体雾化器被布置在所述气体连接部和所述套筒的内部空间之间,以雾化co2气体并在所述套筒的所述内部空间中形成干冰。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模块化的流体加热/冷却装置,其中,减压阀被布置在所述冷却气体源和所述流体冷却模块之间。31.加热-冷却系统,所述加热-冷却系统具有流体回路和包括在所述流体回路中的循环泵,并且所述加热-冷却系统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8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加热/冷却装置以及所述回路中的至少一个散热/吸热装置,所述流体加热/冷却装置被包括在所述回
路中。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散热/吸热装置的类型至少为散热器、壁式加热/冷却装置、地板加热/冷却装置或热交换器。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加热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多个散热/吸热装置,所述多个散热/吸热装置为相同的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组合。

技术总结
模块化的流体加热装置,用于具有流体回路的加热系统,其中,流体加热装置包括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能连接到加热系统的流体回路的返回侧和供给侧,并且流体加热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加热模块,流体加热模块能连接到供给导管和排出导管。流体加热模块包括基本上笔直的流体管道,该流体管在每个端部上形成有具有螺纹的颈部。套筒同心地布置在流体管道内,套筒至少延伸到流体管道的颈部中。在每个颈部中,密封环布置在颈部和套筒之间。螺纹环构造成与颈部的螺纹配合,并与密封环接合以密封流体管道的端部。流体管道具有分别与相应的颈部间隔开的入口和出口,该入口和开口可分别与排出导管和供给导管直接联接。流体加热模块还包括红外灯,红外灯具有搁置在所述套筒的端部上的端部控制台,其中,电连接线从一个或两个端部控制台突出,以将红外灯连接到电源。到电源。到电源。


技术研发人员:莱昂纳杜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瑞福莱克斯荷兰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2
技术公布日:2023/8/1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