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8-15
阅读:225
评论:0

1.本发明是关于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长期以来,二级菌种扩培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主要作为菌种来用于栽培食用菌,接种食用菌固态菌丝体选取的原材料多为木屑、秸秆、稻草、玉米芯、棉籽壳等农林废弃物,用规格为17cm
×
35cm、12cm
×
24cm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其培养出来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不能食用,其目标是通过培养获取食用菌子实体,即供食用的食用菌,再以食用菌子实体作为食品或食用菌加工品的原料。
3.但接种后菌丝体生长需要几个月时间,一些共生性食用菌的子实体需要与活的共生植物或昆虫共同生长多年,待其自然生长条件适宜时才能获得子实体,整个生长周期长,被杂菌污染的几率增加,且需要大规模的场地和设备投入,所需技术要求高、资金耗费大,批量获取子实体较难;此外,菌丝体的多糖、多肽、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子实体高,菌丝体环节直接食用一样可以获取食用菌多糖、多肽、和人体必须氨基酸等营养。
4.目前,在菌丝体环节开发利用的多是进行菌丝体液体发酵,再进行固液分离,获取菌丝体,或开发产品,或提取深层次目标产物,但都不能直接食用,且菌丝体液体发酵对设备、环境和技术的要求较培养固态菌丝体高,投入也更大。
5.本项目组对松乳菇组野生食用菌及红托竹荪、荷叶离褶伞、猴头菇、玉木耳、杏鲍菇、平菇、茶树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灰树花、冬荪、黑皮鸡枞等珍稀食用菌品种的菌种培养基质和培养条件筛选,进行纯化扩繁实验,获得靓丽乳菇lactarius vividus、松乳菇l.deliciosus、红汁乳菇l.hatsutake等松乳菇组的野生食用菌纯化菌株8株,伴生菌10株,松露纯化菌株1株,保藏原种516株,4760多支。
6.靓丽乳菇(lactarius vividus)属担子菌门,红菇目,红菇科,乳菇属松乳菇组的橙黄色种类,贵州又称紫花菌,松菌、枞树菌,云南称为谷熟菌、铜绿菌,湖南称为寒菌、雁来菌的一种共生性大型食用真菌,易与松科、壳斗科植物形成外生菌根,是传统的野生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价值及经济价值。由于其菌丝脱离共生树种的根系不能形成子实体,目前还只能通过培育菌根苗,进行野外“植树种菌”,3-5年后方可形成子实体,虽然在室内腐生培养突破了菌丝体繁殖技术,但无法获取子实体。
7.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培养出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不能食用的问题,本发明从食用菌的二级菌种开始即利用可食用原料,通过设置不同的碳源和氮源组分作为培养基质培养菌种,对菌丝生长状况进行
研究,最终在食用菌二级菌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出食用菌固态菌丝体,其经熟化、灭活后可直接食用,既充分利用了食用菌菌丝体的营养,又大大缩短了食用菌从菌种到产品的生产时间,可进行批量生产,大幅度降低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9.s1,无菌培养基的制备:按照总培养基配方称取原料,制备无菌培养基;
10.s2,接种:将无菌培养基分装至容量为100g的塑料盒内,分装时每盒加入二级食用菌菌种,得到接种后的培养基;
11.s3,培养固态菌丝体: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置于洁净环境,设置室温、相对湿度,避光培养至菌丝体长到80%以上;
12.s4,制备最终可食用产品:蒸笼蒸20-30min,熟化、灭活菌丝,灭菌后冷却,进行真空包装。
13.进一步的,所述s1中,所述培养基配方包括:碳源35%-38%、氮源55%、全蛋粉5%、松花粉0%-3%、蔗糖1%、熟石膏粉1%,水60%-65%。
14.优选的,所述总培养基配方中,所述碳源为马铃薯、绿豆芽、紫番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氮源为麸皮、全麦粉、高粱面、米糠中的一种或几种。
15.优选的,所述培养基配方的碳源包括:马铃薯30%、绿豆芽5%,氮源包括:全麦粉35%、麸皮10%、米糠10%。
16.进一步的,所述s1中,所述制备无菌培养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7.s11,将氮源粉碎,过60目筛,加入全麦粉、全蛋粉、松花粉,搅拌混匀,得到混合粉;
18.s12,将碳源分别煮至软烂,趁热加入蔗糖,搅拌至溶解混匀,加入混合粉,边加边搅拌,得到混合物;
19.s13,称取石膏粉,加入无菌水,溶解后取上清液;
20.s14,将上清液加入混合物中,搅拌均匀,调节ph值至6-7,含水量至60%-65%,得到培养基质;
21.s15,将培养基质高压灭菌,取出后冷却至25℃以下,得到无菌培养基。
22.进一步的,所述s15中,所述高压灭菌条件为126℃,0.11mpa下高压灭菌2h。
23.进一步的,所述s2中,所述二级食用菌菌种为靓丽乳菇、红托竹荪、荷叶离褶伞、羊肚菌、灰树花中的一种。
24.优选的,所述s2中,所述二级食用菌菌种的质量为10g。
25.进一步的,所述s3中,所述室温为23-28℃,相对湿度为60-70%,需避光培养7-15天,
26.优选地,所述室温为25℃,相对湿度为65%。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8.(1)本发明从食用菌的二级菌种开始即利用可食用原料,通过设置不同的碳源和氮源组分作为培养基质培养菌种,对菌丝生长状况进行研究,最终在食用菌二级菌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出食用菌固态菌丝体,其经熟化、灭活后可直接食用,该固态菌丝体亦可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其他品相产品;
29.(2)本发明创新了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利用方式,既充分利用了食用菌菌丝体的营养,又大大缩短了食用菌从菌种到产品的生产时间,大幅度降低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成本,
特别是共生性食用菌菌丝体的直接食用,颠覆了共生性食用菌的利用方式;
30.(3)本发明得到的产品中包含菌丝体、未分解完的培养基质,其中,菌丝体占80%以上,所有培养基质原料均可食用,成品不需要进行食用菌菌丝体与培养基质的分离;
31.(4)本发明所选的可食用菌菌种靓丽乳菇,其二级菌种接种到培养基后,所培养出的固态菌丝体经熟化、灭活后即可食用,从菌种到产品仅需7-15天,突破了靓丽乳菇从菌种到食用产品需要数年时间的常规利用方式;
32.(5)本发明培养出的可食用固态菌丝体可进行批量生产,技术可控,质量一致,解决了出菇环节中子实体不均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33.图1是靓丽乳菇菌丝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形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35.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发明中。文中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但不能限制本技术的内容。
36.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及试验菌株,如无特殊说明,均为从商业渠道购买得到的。
37.实施例1
3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9.s1,无菌培养基的制备:按照总培养基配方称取原料,制备无菌培养基;
40.s2,接种:将无菌培养基分装至容量为100g的塑料盒内,分装时每盒加入靓丽乳菇二级食用菌菌种10g,得到接种后的培养基;
41.s3,培养固态菌丝体: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置于洁净环境,调节室温为25℃,相对湿度为65%,避光培养10天,至菌丝体长到80%以上;
42.s4,制备最终可食用产品:蒸笼蒸20min,熟化、灭活菌丝,灭菌后冷却,进行真空包装。
43.其中,s1中,培养基配方包括:碳源35%、氮源55%、全蛋粉5%、松花粉3%、蔗糖1%、熟石膏粉1%,水60%。
44.其中,培养基配方的碳源包括:马铃薯30%、绿豆芽5%,氮源包括:全麦粉35%、麸皮10%、米糠10%。
45.其中,s1中,制备无菌培养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46.s11,将麸皮、米糠粉碎,过60目筛,加入全麦粉、全蛋粉、松花粉,搅拌混匀,得到混合粉;
47.s12,将马铃薯、豆芽分别煮至软烂,趁热加入蔗糖,搅拌至溶解混匀,加入混合粉,边加边搅拌,得到混合物;
48.s13,称取石膏粉,加入无菌水,溶解后取上清液;
49.s14,将上清液加入混合物中,搅拌均匀,调节ph值至6,控制含水量为60%,得到培养基质;
50.s15,将培养基质于126℃,0.11mpa下高压灭菌2h,取出后冷却至25℃以下,得到无菌培养基。
51.实施例2:
5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53.s1,无菌培养基的制备:按照总培养基配方称取原料,制备无菌培养基;
54.s2,接种:将无菌培养基分装至容量为100g的塑料盒内,分装时每盒加入红托竹荪二级食用菌菌种10g,得到接种后的培养基;
55.s3,培养固态菌丝体: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置于洁净环境,调节室温为23℃,相对湿度为60%,避光培养15天,至菌丝体长到80%以上;
56.s4,制备最终可食用产品:蒸笼蒸30min,熟化、灭活菌丝,灭菌后冷却,进行真空包装。
57.其中,s1中,培养基配方包括:碳源38%、氮源55%、全蛋粉5%、蔗糖1%、熟石膏粉1%,水65%。
58.其中,培养基配方的碳源包括马铃薯33%、绿豆芽5%,:氮源包括:全麦粉35%、麸皮10%、米糠10%。
59.其中,s1中,制备无菌培养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60.s11,将麸皮、米糠粉碎,过60目筛,加入全麦粉、全蛋粉,搅拌混匀,得到混合粉;
61.s12,将马铃薯、豆芽分别煮至软烂,趁热加入蔗糖,搅拌至溶解混匀,加入混合粉,边加边搅拌,得到混合物;
62.s13,称取石膏粉,加入无菌水,溶解后取上清液;
63.s14,将上清液加入混合物中,搅拌均匀,调节ph值至7,控制含水量为65%,得到培养基质;
64.s15,将培养基质于126℃,0.11mpa下高压灭菌2h,取出后冷却至25℃以下,得到无菌培养基。
65.实施例3
6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将红托竹荪替换为灰树花,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2相同。
67.实施例4
6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红托竹荪替换为荷叶离褶伞,室温为23℃,避光培养7天,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2相同。
69.实施例5
7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将红托竹荪替换为羊肚菌,室温为28℃,避光培养10天,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2相同。
71.对比例1
72.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培养基配方的碳源替换为包括:马铃薯35%,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1相同。
73.对比例2
74.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培养基配方的碳源替换为包括:绿豆芽35%,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1相同。
75.对比例3
76.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培养基配方的碳源替换为包括:紫番薯35%,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1相同。
77.对比例4
78.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培养基配方的氮源替换为包括:麸皮55%,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1相同。
79.对比例5
80.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培养基配方的氮源替换为包括:高粱粉55%,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1相同。
81.对比例6
82.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培养基配方的氮源替换为包括:米糠55%,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1相同。
83.对比例7
84.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培养基配方的碳源替换为包括:紫番薯30%、绿豆芽5%,氮源替换为包括:高粱粉30%、麸皮15%、米糠10%,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1相同。
85.对比例8
86.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培养基配方的氮源替换为包括:全麦粉20%、燕麦片15%、麸皮10%、米糠10%,其余组分、组分含量均与实施例1相同。
87.实验例1
88.以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中的培养基配方接种靓丽乳菇二级食用菌菌种,避光培养15天后观察塑料盒内菌丝的生长发育情况,具体结果如下表1所示。
89.表1培养基配方中碳源对比各处理菌丝生长发育情况
[0090][0091]
结果分析,对比例1中采用马铃薯作为培养基的碳源,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最好,菌丝浓密、粗壮,菌落边缘整齐;对比例3较对比例1的菌落边缘不整齐;而对比例2采用绿豆芽作为培养基的碳源,菌丝生长速度最慢,菌丝密、但菌丝稍细,菌落边缘不整齐,效果最差。
[0092]
实验例2
[0093]
以对比例4、对比例5、对比例6中的培养基配方接种靓丽乳菇二级食用菌菌种,避光培养15天后观察塑料盒内菌丝的生长发育情况,具体结果如下表2所示。
[0094]
表2配方中不同氮源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情况
[0095][0096]
结果分析,对比例4中采用麸皮作为培养基的氮源,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最好,菌丝浓密、粗壮,菌落边缘整齐,对比例5较对比例4的菌丝生长速度较慢,而对比例6采用米糠作为培养基的碳氮源,菌丝密、粗,菌丝生长最慢,效果最差。
[0097]
实验例3
[0098]
以实施例1、对比例7、对比例8中的培养基配方接种靓丽乳菇二级食用菌菌种,避光培养10天后观察塑料盒内菌丝的生长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
[0099]
图1中a、b、c分别为靓丽乳菇二级食用菌菌种在实施例1、对比例7、对比例8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形态图。
[0100]
结果分析,实施例1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最好,菌丝浓密、粗壮,菌落边缘整齐,菌丝颜色为白间黄;对比例7的菌丝生长速度较慢,菌丝稀疏,菌落边缘不整齐,菌丝颜色为白间淡黄;而对比例8的菌丝密、菌丝生长最慢,这表明本发明采用的培养基配方培养出的靓丽乳菇菌丝体,长势最好,生长速度最快,分布均匀,可进行批量生产,解决了出菇环节中子实体不均一的问题。
[0101]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无菌培养基的制备:按照总培养基配方称取原料,制备无菌培养基;s2,接种:将无菌培养基分装至容量为100g的塑料盒内,分装时每盒加入二级食用菌菌种,得到接种后的培养基;s3,培养固态菌丝体: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置于洁净环境,设置室温、相对湿度,避光培养至菌丝体长到80%以上;s4,制备最终可食用产品:蒸笼蒸20-30min,熟化、灭活菌丝,灭菌后冷却,进行真空包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所述培养基配方包括:碳源35%-38%、氮源55%、全蛋粉5%、松花粉0%-3%、蔗糖1%、熟石膏粉1%,水60%-6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配方中,所述碳源为马铃薯、绿豆芽、紫番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氮源为麸皮、全麦粉、高粱粉、米糠中的一种或几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配方的碳源包括:马铃薯30%、绿豆芽5%,氮源包括:全麦粉35%、麸皮10%、米糠1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所述制备无菌培养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1,将氮源粉碎,过60目筛,加入全麦粉、全蛋粉、松花粉,搅拌混匀,得到混合粉;s12,将碳源分别煮至软烂,趁热加入蔗糖,搅拌至溶解混匀,加入混合粉,边加边搅拌,得到混合物;s13,称取石膏粉,加入无菌水,溶解后取上清液;s14,将上清液加入混合物中,搅拌均匀,调节ph值至6-7,含水量至60%-65%,得到培养基质;s15,将培养基质高压灭菌,取出后冷却至25℃以下,得到无菌培养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5中,所述高压灭菌条件为126℃,0.11mpa下高压灭菌2h。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所述二级食用菌菌种为靓丽乳菇、红托竹荪、荷叶离褶伞、羊肚菌、灰树花中的一种。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所述二级食用菌菌种的质量为10g。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所述室温为23-28℃,相对湿度为60-70%,需避光培养7-15天。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温为25℃,相对湿度为65%。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直接食用的食用菌固态菌丝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无菌培养基;S2,接种:将无菌培养基分装至塑料盒内,分装时每盒加入二级食用菌菌种,得到接种后的培养基;S3,培养固态菌丝体: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置于洁净环境,设置室温、相对湿度,避光培养至菌丝体长到80%以上;S4,制备最终可食用产品:蒸笼蒸20-30min,熟化、灭活菌丝,灭菌后冷却,进行真空包装。本发明能够通过在食用菌二级菌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出食用菌固态菌丝体,其经熟化、灭活后可直接食用,既充分利用了食用菌菌丝体的营养,又大大缩短了食用菌从菌种到产品的生产时间,可进行批量生产,大幅度降低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成本。幅度降低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成本。幅度降低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王晶 杨彝华 陈增华 刘忠玄 邓元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6.26
技术公布日:2023/8/14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