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24 阅读:86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


背景技术:

2.在园林绿化养护中,利用胶环(毒环)法为春季常用除虫方式,利用2至8厘米宽的专门性粘虫胶带围绕在树干的下部,将毒剂直接涂在树皮上或涂在紧缠在树干上的纸带或苹把环上,可以阻止或毒杀食叶昆虫爬到树干上部,影响新生枝丫的生长,目前使用的专门性粘虫胶带均为一次性粘结胶带,使用方式仅为靠单一的粘结面缠绕在树干上使用,粘虫位置以及粘虫方式单一,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因环境中的砂砾、飞絮或其他物质覆盖而影响粘虫质量,且处于蚊虫密集区域的树木在使用粘结胶带时会因密集粘虫后缺少有效粘结虫的位置而丧失阻隔各类爬虫的粘性性能,爬虫会经过已经布有较多爬虫或布满爬虫的粘虫胶带后攀爬到树干顶部和枝叶。总之,目前粘结胶带的粘结面积固定使阻隔性能不够持久有效,对虫量密集林区更换频率较高,缺少能够依据虫量对应布置胶带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
4.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包括外片层、内片层和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外片层和内片层之间并列设置有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外片层的外壁面为一次粘面,外片层的内壁与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的顶面相粘接,内片层的外壁面为二次粘面,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内片层的外壁面上,内片层的内壁面为配合树木的连接面,每两个相邻中芯柔性凸起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外片层的内壁边缘、内片层的外壁边缘和每个第一间隙之间围合形成有纳虫口。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6.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外片层、内片层和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之间配合形成多层逐一粘接使用,粘接位置和方式多种并行,不仅依靠粘结方式固定爬虫,还能够通过纳虫口的结构形式形成内置集纳爬虫的效果,实现爬虫的全阻断除虫方式。
7.二、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爬虫密集区的树木中,还可根据需要实现一次粘接和二次粘接无缝交接替换的过程,替换过程操作方便,无需重新缠绕操作。
附图说明
8.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9.图1为本实用新型未使用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0.图2为外片层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1.图3为本实用新型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第一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外片层的使用过程完毕,被撕下后,芯柔性凸起条和内片层相配合实现后续持续使用,芯柔性凸起条为第一
种结构形式,箭头方向为爬虫在第一往复槽内的爬动方向;
12.图4为本实用新型处于使用状态下的第二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外片层的使用过程完毕,被撕下后,芯柔性凸起条和内片层相配合实现后续持续使用,芯柔性凸起条为第二种结构形式,箭头方向为爬虫在第一往复槽内的爬动方向;
13.图5为本实用新型处于一种结构形式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4.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5.图7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另一种结构形式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8为y形条体、第二弧形隔离条和内片层之间连接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芯柔性凸起条为第三种结构形式,箭头方向为爬虫在凹槽和第二大收纳槽之间的爬动方向;
17.图9为直体隔离条和两个弧形隔离条之间连接关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10为y形隔离条和第二弧形隔离条之间连接关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11为本实用新型未使用时的另一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21.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使用状态图。
22.图中,1-外片层;2-内片层;2-1-连接面;3-中芯柔性凸起条;4-一次粘面;5-二次粘面;6-纳虫口;7-第一弧形隔离条;8-第一大收纳槽;9-条形槽;10-弧形槽;11-第一往复槽;12-第一柔性挡条;13-纵向柔性凸棱;14-第二大收纳槽;15-凹槽;16-豁口;18-粘接用凸点;19-第二弧形隔离条;20-第二往复槽;25-第一隔离片;26-第二隔离片;27-端角用豁口;30-树木;31-y形条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4.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25.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外片层1、内片层2和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外片层1和内片层2之间并列设置有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外片层1的外壁面为一次粘面4,外片层1的内壁与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顶面相粘接,内片层2的外壁面为二次粘面5,外片层1的外壁面上均匀设置有第一胶层,从而形成一次粘面4,外片层1的内壁与中芯柔性凸起条2的顶面相粘接,中芯柔性凸起条2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内片层3的顶面上,内片层3的顶面上均匀设置有第二胶层,从而形成有二次粘面5。
26.本实施方式中一次粘面4和二次粘面5的形成与现有胶片上形成胶层面的方式一致。
27.本实施方式中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内片层2的外壁面上,内片
层2的内壁面为配合树木30的连接面2-1,每两个相邻中芯柔性凸起条3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外片层1的内壁边缘、内片层2的外壁边缘和每个第一间隙之间围合形成有纳虫口6,纳虫口6的宽度取决于相邻两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距离,纳虫口6的高度取决于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高度,外片层1和内片层3起到上、下双位的封堵第一间隙的作用,从而形成所述纳虫口6。
28.本实施方式的中芯柔性凸起条3为弹性条体,具体为橡胶即可,橡胶制成的中芯柔性凸起条3能够便于使其自身弯曲,从而能够配合本实用新型整体缠绕在不同树径的树木30上,实现不同弯曲弧度变形。
29.本实用新型可制作为等距离的带体,也可为一体成卷带体,缠绕树木30后再具体切割。
30.本实施方式的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高度小于5mm,确保能够重叠使用。
31.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限定,结合图1、图3和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一次粘面4上贴合有第一隔离片25,第一隔离片25起到未使用一次粘面4时能够使外界与其有效隔离,使用时在揭开第一隔离片25即可。同理于第二隔离片26的设置目的,即第二隔离片26起到未使用二次粘面5时能够使外界与其有效隔离,使用时在揭开第二隔离片26。
32.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隔离片25中靠近树木30顶部的一侧边的端角处设置有端角用豁口27,用于方便且快速撕下第一隔离片25,实现第一隔离片25与一次粘面4快速分离,还避免了一次粘面4在未使用前与外界接触而影响粘接爬虫的效果。
33.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的进一步限定,结合图7所示,所述连接面2-1上布置有多个纵向柔性凸棱13。纵向柔性凸棱13的长度方向与内片层2的宽度方向同向,纵向柔性凸棱13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与树木30的树皮接触面积,减少缝隙,防止爬虫从树皮与连接面7之间形成的缝隙穿过。
34.进一步的,连接面7和纵向柔性凸棱13的外壁上设置有胶层,从而实现内粘接爬虫的效果。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全面粘接阻隔效果。
35.进一步的,纵向柔性凸棱13可为橡胶制成的凸棱体。
36.进一步的,纵向柔性凸棱13替换为倾斜柔性凸棱,倾斜方向区域树皮外凸棱的方向,便于填挤在树皮自身的树皮缝隙上,减弱缝隙存在的几率。
37.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结合图3、图5、图6和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第一种结构形式为当中芯柔性凸起条3为直条体时,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配合设置有多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多个直体条沿内片层2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直体条的长度方向与内片层2的宽度方向同向,每两个相邻的直体条之间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每两个相邻的直体条与其对应的第一弧形隔离条7之间围合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大收纳槽8,每个第一大收纳槽8与靠近的一个纳虫口6相连通。
38.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大收纳槽8上覆盖有一个对应的小隔离片,用于隔离外界,待第一大收纳槽8使用时撕下。
39.本实施方式的使用过程:
40.将本实用新型缠绕在树木30上,撕下第一隔离片25,露出一次粘面4,进行粘虫,在
一次粘面4大部分或沾满爬虫后,撕下外片层1,并进一步撕下第二隔离片26和多个小隔离片,此时二次粘面5和第一大收纳槽8的槽底粘性面露出,通过二次粘面5和第一大收纳槽8进一步实现持续粘虫过程。
41.当本实用新型处于爬虫密集林区时,可在撕下第一隔离片25的同时,将多个小隔离片撕下,实现以一次粘面4和多个第一大收纳槽8为主要捕虫面的捕捉结构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表层和底部周边缘处多位置粘虫过程,在一次粘面4大部分或沾满爬虫后,撕下外片层1,并进一步撕下第二隔离片26实现持续捕虫过程。
42.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四的进一步限定,每个直体条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加工有条形槽9,每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加工有弧形槽10,每个弧形槽10的两端分别与该弧形槽10靠近的两个条形槽9相连通形成一个第一往复槽11。
43.本实施方式的使用过程:
44.将本实用新型缠绕在树木30上,撕下第一隔离片25,露出一次粘面4,进行粘虫,同时多个第一往复槽11的位置能够使爬虫周而复始在本实用新型底部处往复爬行,降低爬虫爬行至树木30的顶部的发生几率,还能够缓解一次粘面4上的粘虫量,确保具有粘性面积保留较多,实现更加持久使用过程,在一次粘面4大部分或沾满爬虫后,撕下外片层1,并进一步撕下第二隔离片26和多个小隔离片,此时二次粘面5和第一大收纳槽8的槽底粘性面露出,通过二次粘面5和第一大收纳槽8进一步实现持续粘虫过程。
45.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第二种结构形式为当中芯柔性凸起条3为直条体时,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配合设置有多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多个直体条沿内片层2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直体条的长度方向与内片层2的宽度方向同向,每两个相邻的直体条之间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每两个相邻第一弧形隔离条7之间连接有一根第一柔性挡条12,每两个相邻第一弧形隔离条7和第一柔性挡条12之间围合形成有新的粘接区域,便于对爬虫分流,提高二次粘面5的粘捕利用率,每两个相邻的直体条与其对应的第一弧形隔离条7之间围合形成有一个第一大收纳槽8,每个第一大收纳槽8与靠近的一个纳虫口6相连通。
46.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结合图8和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第三种结构形式为当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为y形条体31时,多个y形条体31沿内片层2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y形条体31的长度方向与内片层2的宽度方向同向,每两个相邻的y形条体3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弧形隔离条19,第二弧形隔离条19为窄幅条体,其宽度与y形条体31的一侧壁厚度相配合,每两个相邻的y形条体31与其对应的第二弧形隔离条19之间围合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二大收纳槽14,每个y形条体31的顶面沿其宽度方向加工有凹槽15,每相邻两个y形条体31之间的两个凹槽15端部之间形成有与第二大收纳槽14相连通的豁口16,豁口16正对第二弧形隔离条19设置,豁口16的连通作用能够延长凹槽15的长度,使处于凹槽15内爬行的爬虫最终汇集到第二大收纳槽14中,并粘接在第二大收纳槽14中。
47.本实施方式的使用过程:
48.将本实用新型缠绕在树木30上,撕下第一隔离片25,露出一次粘面4,进行粘虫,在
一次粘面4大部分或沾满爬虫后,撕下外片层1,此时露出二次粘面5和第二大收纳槽14,同时露出多条凹槽15,从凹槽15的一端部进入的爬虫最终爬出方向为两种,一种是从凹槽15的另一端部爬出,另一种是从凹槽15的爬行过程中通过豁口16进入第二大收纳槽14中。
49.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进一步限定,结合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第四种结构形式为当中芯柔性凸起条3为直条体时,多个直体条沿内片层2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直体条的长度方向与内片层2的宽度方向同向,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配合设置有多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第一弧形隔离条7的个数比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个数少一个,每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的两端与其靠近两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相连接,两个相邻的直体条与其对应的第一弧形隔离条7之间围合形成有一个第一大收纳槽8,每个第一大收纳槽8与靠近的一个纳虫口6相连通。
50.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八的进一步限定,每个直体条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加工有条形槽9,每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加工有弧形槽10,每个弧形槽10的两端分别与该弧形槽10靠近的两个条形槽9相连通形成另一个第二往复槽20,第二往复槽20的槽长大于第一往复槽11,利于更加持久的困住爬虫,避免爬虫上爬。
51.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或九的进一步限定,内片层2的外壁面上布置有多个粘接用凸点18。粘接用凸点18为圆形凸面,用于增加外片层1附着在内片层2外壁上的连接位置,使本实用新型处于初次使用时外片层1的位置更加稳定,不易脱落。
52.本实施方式中粘接用凸点18的高度与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高度相配合。
53.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以及附图1-13说明使用过程:
54.将本实用新型缠绕在树木30上,缠绕完毕后,撕下第一隔离片25,露出一次粘面4,此时一次粘面4为粘虫主要面,部分爬虫还会从纳虫口6进入第一大收纳槽8中,并积存在第一大收纳槽8中。当一次粘面4大部分或沾满爬虫后,撕下外片层1,并进一步撕下第二隔离片26和多个小隔离片,通过二次粘面5和第一大收纳槽8进一步实现持续粘虫过程,同时还可配合第一往复槽11或第二往复槽20实现对爬虫往复爬行后爬至内片层2底部边缘的效果,实现多位置、多阻隔效果的过程,确保爬虫完全阻隔在树木30树干的底部。

技术特征:
1.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片层(1)、内片层(2)和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外片层(1)和内片层(2)之间并列设置有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外片层(1)的外壁面为一次粘面(4),外片层(1)的内壁与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顶面相粘接,内片层(2)的外壁面为二次粘面(5),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内片层(2)的外壁面上,内片层(2)的内壁面为配合树木(30)的连接面(2-1),每两个相邻中芯柔性凸起条(3)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外片层(1)的内壁边缘、内片层(2)的外壁边缘和每个第一间隙之间围合形成有纳虫口(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中芯柔性凸起条(3)为弹性条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一次粘面(4)上贴合有第一隔离片(25),二次粘面(5)上贴合有第二隔离片(26)。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当中芯柔性凸起条(3)为直条体时,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配合设置有多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多个直体条沿内片层(2)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直体条的长度方向与内片层(2)的宽度方向同向,每两个相邻的直体条之间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每两个相邻的直体条与其对应的第一弧形隔离条(7)之间围合形成有一个第一大收纳槽(8),每个第一大收纳槽(8)与靠近的一个纳虫口(6)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每个直体条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加工有条形槽(9),每个第一弧形隔离条(7)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加工有弧形槽(10),每个弧形槽(10)的两端分别与该弧形槽(10)靠近的两个条形槽(9)相连通形成一个第一往复槽(1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第一弧形隔离条(7)之间连接有一根第一柔性挡条(1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连接面(2-1)上布置有多个纵向柔性凸棱(1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当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3)为y形条体(31)时,多个y形条体(31)沿内片层(2)的长度方向布置,每个y形条体(31)的长度方向与内片层(2)的宽度方向同向,每两个相邻的y形条体(3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弧形隔离条(19),每两个相邻的y形条体(31)与其对应的第二弧形隔离条(19)之间围合形成有一个第二大收纳槽(14),每个y形条体(31)的顶面沿其宽度方向加工有凹槽(15),每相邻两个y形条体(31)之间的两个凹槽(15)端部之间形成有与第二大收纳槽(14)相连通的豁口(16),豁口(16)正对第二弧形隔离条(19)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其特征在于:内片层(2)的外壁面上布置有多个粘接用凸点(18)。

技术总结
一种自扩捕虫面的阻隔胶带。林木在防虫措施中,防虫胶带为一次性使用方式,处于蚊虫密集区域时的阻隔性能未能持久有效。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片层、内片层和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外片层和内片层之间并列设置有多个中芯柔性凸起条,外片层的外壁面为一次粘面,外片层的内壁与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的顶面相粘接,内片层的外壁面为二次粘面,每个中芯柔性凸起条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内片层的外壁面上,内片层的内壁面为配合树木的连接面,每两个相邻中芯柔性凸起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外片层的内壁边缘、内片层的外壁边缘和每个第一间隙之间围合形成有纳虫口。成有纳虫口。成有纳虫口。


技术研发人员:谭梦 林杰妮 张瑜 李宜聪 王志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谭梦
技术研发日:2023.04.12
技术公布日:2023/8/1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