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未命名 08-26 阅读:187 评论:0

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敷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敷料是指用于物品主料之外的辅属材料,主要指止血纱布。传统敷料主要是干纱布和油纱。现代伤口敷料包括交互式伤口敷料、藻酸钙敷料、银敷料、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和水凝胶敷料。现有技术中的敷料,在贴敷在伤口上后,可起到止血、抗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敷贴在使用时需要通过揭开敷料才可发现伤口感染情况,不但较为麻烦,还不利于伤口愈合,给伤者带来一定痛苦。
3.如中国专利(cn202121855189.4)公开了一种具有ph指示功能的敷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敷料,贴敷在伤口上后,无法观察到伤口愈合或感染情况,如伤口出现感染,不能直观且及时发现技术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用于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包括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所述粘性区的内侧固定有抗菌区,所述抗菌区的内侧固定有显色区,所述显色区的内侧形成空心区,所述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的一端开口,均固定有封口区,所述封口区能粘贴在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的另一端。
6.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的材质均为聚氨酯。
7.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的底部均设置有医用热熔压敏胶。
8.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的制造方法,用于如上任意一项,步骤如下:s1:将透明材质制备成敷料基布;s2:将所述s1步骤制成的敷料基布裁剪成开口圆环形状;s3:对所述s2步骤中得到的开口圆环形状敷料基布划分成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的区域;s4:将一份百里酚蓝,溶于九份乙醇的内部,稀释至100ml,形成第一溶液;s5:将两份的溴甲酚绿,溶于九份乙醇的内部,稀释至100ml,形成第二溶液;s6:将所述s4步骤中得到的第一溶液和所述s5步骤得到的第二溶液混合进行搅拌均匀,形成变色药剂;
s7:将所述s6步骤中得到的变色药剂在150-180度下,搅拌10-15分钟,煮干形成变色粉末;s8:将所述s7步骤中得到的变色粉末涂抹在显色区的底部;s9:将吸液材质制备成矩形吸液件,并固定在显色区的底部;s10:将医用热熔压敏胶加热形成粘性液体;s11:将所述s10步骤得到的粘性液体涂抹在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的底部;s12:将所述s11步骤得到的敷料底部设置离型纸;s13:将所述s12步骤得到的成品敷料进行压合形成薄片。
9.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的制造方法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的区域中,粘性区位于最外侧,显色区位于最内侧,并通过显色区内侧形成空心区。
10.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的制造方法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吸液件的材质为针刺棉或者水刺棉或者热风无纺布。
1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的制造方法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s9得到的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中,抗菌区的底部涂抹抗菌药物增加使用时的抗菌效果。
12.可以毫无疑义的看出,通过本技术的上述的技术方案,必然可以解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3.同时,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通过空心区、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的配合,从而能够将敷贴通过空心区固定在克氏针的外侧,并通过显色区与人体的接触对液体进行吸收,通过显色区的颜色判断是否被感染,同时通过抗菌区内部的药物增加抗菌效果,并通过粘性区和封口区稳固的粘接在皮肤的外侧。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展开示意图。
16.图中:1、空心区;2、显色区;3、抗菌区;4、粘性区;5、封口区。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1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
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2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1.实施例一参照图1,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包括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粘性区4的内侧固定有抗菌区3,抗菌区3和粘性区4的底部均设置有医用热熔压敏胶,能够通过抗菌区3和粘性区4位置的粘性将敷贴粘在使用者的皮肤上,同时能够在抗菌区3上涂抹抗菌药物增加使用时的抗菌效果,抗菌区3的内侧固定有显色区2,能够通过显色区2对液体进行吸收,通过颜色判断是否被感染,显色区2的内侧形成空心区1,空心区1的直径与克氏针的直径相同,用于固定在克氏针外侧,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的一端均固定有封口区5,使得显色区2、抗菌区3和粘性区4形成圆环形状后能够在中心位置留出空心区1,同时通过封口区5粘接在显色区2、抗菌区3和粘性区4的另一端上,并能够通过封口区5便于将辅料取下,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均为透明材质,具体为聚氨酯,能够更加便于进行观察;本实施例提供的敷贴,在使用时将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在克氏针外侧形成圆环形,同时在显色区2的内侧形成空心区1,将克氏针置于空心区1的内部,同时将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一端的封口区5固定在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的另一端上,从而能够让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形成的圆环形更加牢固,并将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形成圆环粘接在克氏针外侧的皮肤上,能够通过显色区2对液体进行吸收,通过颜色判断是否被感染,并能够在能够在抗菌区3上涂抹抗菌药物增加使用时的抗菌效果。
22.实施例二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公开其制造方法,步骤如下:s1:将透明材质制备成敷料基布;s2:将s1步骤制成的敷料基布裁剪成开口圆环形状;s3:对s2步骤中得到的开口圆环形状敷料基布划分成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区域;优选的,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区域中,粘性区4位于最外侧,显色区2位于最内侧,并通过显色区2形成空心区1,同时封口区5位于显色区2、抗菌区3和粘性区4的一端;s4:将一份百里酚蓝,溶于九份乙醇的内部,稀释至100ml,形成第一溶液;其中,乙醇的浓度为95%。
23.s5:将两份的溴甲酚绿,溶于九份乙醇的内部,稀释至100ml,形成第二溶液;s6:将s4步骤中得到的第一溶液和s5步骤得到的第二溶液混合进行搅拌均匀,形成变色药剂;具体为,取一份第一溶液和两份第二溶液混合在一起进行搅拌。
24.s7:将s6步骤中得到的变色药剂在150-180度下,搅拌10-15分钟,煮干形成变色粉末;s8:将s7步骤中得到的变色粉末涂抹在显色区2的底部,从而能够通过显色区2的透明材质观察变色粉末遇到液体后的变色,通过变色粉末的颜色变换来观看使用者渗出液
体中的酸碱性,能够变色粉末在吸收到伤口感染所渗出的液体后,发生颜色变化,伤者和医护人员可通过颜色变化判断出伤口的感染情况,以便及时处理伤口,保持伤口良好愈合;s9:将吸液材质制备成矩形吸液件,并将成品吸液件固定在显色区2底部变色粉末的外侧,通过吸液件对体表和伤口处渗出的液体进行吸收,同时让变色粉末通过吸液件吸收的液体进行检测;优选的,吸液件的材质为针刺棉、水刺棉、热风无纺布或者泡沫材料,针刺棉、水刺棉、热风无纺布或泡沫均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在制成敷料后可有效吸收伤口渗出的体液,保持伤口干燥,不易发生感染;s10:将医用热熔压敏胶加热形成粘性液体;s11:将s10步骤得到的粘性液体涂抹在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底部,能够让抗菌区3和粘性区4通过医用热熔压敏胶粘接在皮肤上,同时将封口区5粘接后显色区2、抗菌区3和粘性区4形成圆片形状。
25.s12:将s11步骤得到的敷料底部设置离型纸,通过离型纸防止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底部的粘性液体粘接其余东西导致污染;s13:将s12步骤得到的成品敷料进行压合形成薄片,便于进行使用;s12步骤得到的成品敷料进行压合可通过压机等设备。
26.s14:在s9得到的显色区2、抗菌区3和粘性区4中,抗菌区3的底部涂抹抗菌药物增加使用时的抗菌效果。
27.本实施例中,抗菌药物为具有杀菌或者是抑菌活性的药物,具体为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抗生素等。
28.本实施例提供的敷贴,通过将透明材质制备成敷料基布;并将敷料基布裁剪成开口圆环形状,同时对开口圆环形状敷料基布划分成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区域,让粘性区4位于最外侧,显色区2位于最内侧,并通过显色区2内侧形成空心区1,然后制备变色粉;变色粉末制备时将一份百里酚蓝,溶于九份乙醇的内部,稀释至100ml,形成第一溶液;将两份的溴甲酚绿,溶于九份乙醇的内部,稀释至100ml,形成第二溶液;将s4步骤中得到的第一溶液和s5步骤得到的第二溶液混合进行搅拌均匀,形成变色药剂;对变色药剂在150-180度下,搅拌10-15分钟,煮干形成变色粉末;将得到的变色粉末涂抹在显色区2的底部,从而能够通过显色区2的透明材质观察变色粉末遇到液体后的变色,通过变色粉末的颜色变换来观看使用者渗出液体中的酸碱性,能够变色粉末在吸收到伤口感染所渗出的液体后,发生颜色变化,伤者和医护人员可通过颜色变化判断出伤口的感染情况,以便及时处理伤口,保持伤口良好愈合;制备吸液件,并将成品吸液件固定在显色区2底部变色粉末的外侧,通过吸液件对体表和伤口处渗出的液体进行吸收,同时让变色粉末通过吸液件吸收的液体进行检测;然后将医用热熔压敏胶加热形成粘性液体;将得到的粘性液体涂抹在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底部,能够让抗菌区3和粘性区4通过医用热熔压敏胶粘接在皮肤上,同时将封口区5粘接后显色区2、抗菌区3和粘性区4形成圆片形状,并将s11步骤得到的敷料底部设置离型纸,通过离型纸防止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底部的粘性液体粘接其余东西导致污染;然后将制成的成品敷料进行压合形成薄片,便于进行使用。
29.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本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所述粘性区(4)的内侧固定有抗菌区(3),所述抗菌区(3)的内侧固定有显色区(2),所述显色区(2)的内侧形成空心区(1),所述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的一端开口,均固定有封口区(5),所述封口区(5)能粘贴在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的另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材质均为聚氨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底部均设置有医用热熔压敏胶。4.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的制造方法,用于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的所述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s1:将透明材质制备成敷料基布;s2:将所述s1步骤制成的敷料基布裁剪成开口圆环形状;s3:对所述s2步骤中得到的开口圆环形状敷料基布划分成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区域;s4:将一份百里酚蓝,溶于九份乙醇的内部,稀释至100ml,形成第一溶液;s5:将两份的溴甲酚绿,溶于九份乙醇的内部,稀释至100ml,形成第二溶液;s6:将所述s4步骤中得到的第一溶液和所述s5步骤得到的第二溶液混合进行搅拌均匀,形成变色药剂;s7:将所述s6步骤中得到的变色药剂在150-180度下,搅拌10-15分钟,煮干形成变色粉末;s8:将所述s7步骤中得到的变色粉末涂抹在显色区(2)的底部;s9:将吸液材质制备成矩形吸液件,并固定在显色区(2)的底部;s10:将医用热熔压敏胶加热形成粘性液体;s11:将所述s10步骤得到的粘性液体涂抹在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底部;s12:将所述s11步骤得到的敷料底部设置离型纸;s13:将所述s12步骤得到的成品敷料进行压合形成薄片。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的区域中,粘性区(4)位于最外侧,显色区(2)位于最内侧,并通过显色区(2)内侧形成空心区(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件的材质为针刺棉或者水刺棉或者热风无纺布。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9步骤中得到的显色区(2)、抗菌区(3)、粘性区(4)和封口区(5)中,抗菌区(3)的底部涂抹抗菌药物增加使用时的抗菌效果。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敷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包括显色区、抗菌区和粘性区,粘性区的内侧固定有抗菌区,抗菌区的内侧固定有显色区,显色区的内侧形成空心区,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的一端均固定有封口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外固定pH显示敷贴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通过空心区、显色区、抗菌区、粘性区和封口区的配合,从而能够将敷贴通过空心区固定在克氏针的外侧,并通过显色区与人体的接触对液体进行吸收,通过显色区的颜色判断是否被感染,同时通过抗菌区内部的药物增加抗菌效果,并通过粘性区和封口区稳固的粘接在皮肤的外侧。在皮肤的外侧。在皮肤的外侧。


技术研发人员:吴成莉 夏琴 赵立波 王锐霞 向诗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25
技术公布日:2023/8/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