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上野外考察的无人机安全起落装置
未命名
07-04
阅读:145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无人机起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上野外考察的无人机安全起落装置。
背景技术:
2.无人机在农业植保、地质勘探、森林防火、抢险救灾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无人机的起飞和降落也就是起落时,以上应用往往需要平坦的地面。无人机的起落通常由飞控员操控。
3.在现如今“生态文明发展”、“长江大保护”等科学理念实施中,无人机技术同样在野外水生态环境的生物监测、环境调查、岸线巡航等众多方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水上野外考察时,飞控员通常乘坐船只到达指定水域后,在船只中完成工作,此时存在船只面积狭小、水面风浪干扰等诸多不利条件,实际环境情况非常复杂,基本无法满足无人机地面起降条件,无人机起飞降落只能采用手持。
4.但是,在手持方式进行无人机起落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无人机因重心不稳而失控、高速旋转的浆翼击伤飞控员的情况。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手持式结构,能够用于无人机安全起落,防止伤人事情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上野外考察的无人机安全起落装置,通过牵引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驱动夹持结构相互靠近从而夹持无人机,以及通过复位结构在牵引结构所受外力作用解除时驱动夹持结构相互远离从而释放无人机,使得无人机能够实现无需依赖地面的空中安全起落。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水上野外考察的无人机安全起落装置,包括:
7.壳体,围合形成容纳腔;
8.夹持组件,包括夹持结构和连接结构;夹持结构设置于壳体外,用于夹持或释放无人机;连接结构与夹持结构连接,连接结构的一部分设置于容纳腔,连接结构用于在自身运动时同步带动夹持结构运动;和
9.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容纳腔的牵引结构和复位结构;牵引结构与连接结构连接;牵引结构用于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向连接结构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相互靠近从而夹持无人机;复位结构与连接结构连接;复位结构用于在牵引结构所受的外力作用解除时向连接结构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相互远离从而释放无人机。
10.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牵引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向连接结构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相互靠近从而夹持无人机,以及通过复位结构在牵引结构所受外力作用解除时向连接结构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相互远离从而释放无人机,使得无人机能够实现无需依赖地面的空中安全起落。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中的局部a的放大图。
14.图3为图1中的局部b的放大图。
15.图4为图1所示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水上野外考察的无人机安全起落装置2,包括壳体100、夹持组件300和调节组件500。
19.壳体100,围合形成容纳腔101。
20.夹持组件300,包括夹持结构301和连接结构302;夹持结构301设置于壳体100外,用于夹持或释放无人机;连接结构302与夹持结构301连接,连接结构302的一部分设置于容纳腔101,连接结构302用于在自身运动时同步带动夹持结构301运动。
21.调节组件500,包括设置于容纳腔101的牵引结构510和复位结构530;牵引结构510与连接结构302连接;牵引结构510用于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向连接结构302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301相互靠近从而夹持无人机;复位结构530与连接结构302连接;复位结构530用于在牵引结构510所受的外力作用解除时向连接结构302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301相互远离从而释放无人机。
22.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牵引结构510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向连接结构302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301相互靠近从而夹持无人机,以及通过复位结构530在牵引结构510所受外力作用解除时向连接结构302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301相互远离从而释放无人机,使得无人机能够实现无需依赖地面的空中安全起落。
23.可以理解的是,牵引结构510所受的外力作用,可以是飞控员手动施加的作用力。牵引结构510所受的外力作用,也可以是飞控员通过机械部件施加的作用力。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无人机起落装置2,还包括承托台200,承托台200设置于壳体100上,承托台200位于夹持结构301与壳体100之间,承托台200用于托举无人机使得调节组件500能够夹持无人机。可以理解的是,承托台200可以为平板结构。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台200为eva材质,使得承托台200轻质柔韧、防滑防水,保障能够稳定的承托无人机,并且在无人机停放于承托台200时能够防止无人机滑动。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组件300包括第一夹持部件310、第二夹持部件330和连杆350。第一夹持部件310,包括第一头部312、第一轴体316和第一连接部314;第一连接部314通过第一轴体316与壳体100转动连接。第二夹持部件330,包括第二头部332、第二轴体336和第二连接部334;第二连接部334通过第二轴体336与壳体100转动连接。连杆35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351、第二端353和位于第一端351、第二端353之间的连杆主体355。
27.其中,夹持结构301包括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第一头部312与第二头部332相对且间隔设置,用于抵接无人机的两侧以夹持无人机;连接结构302包括第一连接部314、第二连接部334和连杆350;第一连接部314与第二连接部334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端351与第一连接部314滑动连接,第二端353与第二连接部334滑动连接;连杆主体355与调节组件500连接。
28.其中,调节组件500用于向连杆主体355施加背离夹持结构301的方向的第一作用力或者朝向夹持结构301的方向的第二作用力,以驱动连杆350做相对于第一连接部314及第二连接部334的滑动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部314和第二连接部334做相对于壳体100的转动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做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运动。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的形状与无人机机身相贴合,而且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的相对侧均设置有柔性材料,使得在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夹持无人机机身时,避免发生损伤无人机机身以及无人机滑动的情况。柔性材料可以为海绵。
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4和第二连接部334可以为聚丙烯材质,使得第一连接部314和第二连接部334具有较强硬度与韧性。
3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4位于第一轴体316远离第一头部312的部分为第一连接子部3142,第二连接部334位于第二轴体336远离第二头部332的部分为第二连接子部3342,第一连接子部3142和第二连接子部3342均为朝对方弯曲的弧形结构。
3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4中的与第一连接子部3142连接的其他部分,可以是与第一连接子部3142一体的弧形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比如蛇形结构、弓形结构、波浪形结构。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4和第二连接部334均为朝对方弯曲的弧形结构;第一连接部314的一端设置第一头部312,第二连接部334的一端设置第二头部332。第一连接部314的中部称为第一中部;第二连接部334的中部称为第二中部;第一连接部314以第一中部为界限分为靠近第一头部312的第一部分和远离第一头部312的第二部分;第一轴体316设置于第二部分;第二连接部334以第二中部为界限分为靠近第二头部332的第三部分和远离第二头部332的第四部分;第二轴体336设置于第四部分。
3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体316的中部与第一连接部314固定连接,第一轴体316的两端与壳体100转动连接;第一轴体316位于连杆350朝向第一头部312一侧;第二夹持部件330还包括第二轴体336;第二轴体336的中部与第二连接部334固定连接,第二轴体336的两端与壳体100转动连接;第二轴体336位于连杆350朝向第二头部332一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体316的中部与第一连接部314转动连接,第一轴体316的两端与壳体100固定连接;第一轴体316位于连杆350朝向第一头部312一侧;第二夹持部件330还包括第二轴体336;第二轴体336的中部与第二连接部334转动连接,第二轴体336的两
端与壳体100固定连接;第二轴体336位于连杆350朝向第二头部332一侧。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子部3142设有第一滑槽3144,第一滑槽3144沿第一连接子部3142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二连接子部3342设有第二滑槽3344,第二滑槽3344沿第二连接子部3342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一端351设置于第一滑槽3144并与第一滑槽3144活动连接;第二端353设置于第二滑槽3344并与第二滑槽3344活动连接;
37.可以理解的是,在连杆主体355受到第一作用力时,第一端351沿第一滑槽3144向远离第一头部312滑动,第二端353沿第二滑槽3344向远离第二头部332滑动;使得连杆350运动至第一连接子部3142及第二连接子部3342远离第一轴体316及第二轴体336一侧。在连杆主体355受到第二作用力时,第一端351沿第一滑槽3144向靠近第一头部312滑动,第二端353沿第二滑槽3344向靠近第二头部332滑动;使得连杆350运动至第一连接子部3142及第二连接子部3342靠近第一轴体316及第二轴体336一侧。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144设置于第一连接子部3142面向第二连接子部3342一侧,第二滑槽3344设置于第二连接子部3342面向第一连接子部3142一侧,第一滑槽3144与第二滑槽3344相对设置。
39.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144设置于第一连接子部3142的第一侧,第二滑槽3344设置于第二连接子部3342的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为连接结构302的同一侧。连杆350的第一端351与连杆主体355垂直设置,连杆350的第二端353与连杆主体355垂直设置,连杆350的第一端351及第二端353位于连杆主体355的同一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结构510,包括按压部件511和牵引绳513;牵引绳513的一端固定于连杆主体355,牵引绳513的另一端固定于按压部件511。
41.复位结构530包括支撑件531和第一弹性件533。第一弹性件533围合形成中空通道;支撑件531设置于容纳腔101,用于支撑第一弹性件533;支撑件531设有开孔,用于容纳牵引绳513穿过;第一弹性件533的一端与支撑件531连接,第一弹性件533的另一端与连杆主体355连接;牵引绳513以穿过第一弹性件533的中空通道及支撑件531的开孔的方式设置。
42.可以理解的是,在对按压部件511施加朝向远离夹持结构301方向的作用力时,按压部件511能够带动牵引绳513朝远离夹持结构301方向运动,进而使得牵引绳513拉动连杆350朝远离夹持结构301方向运动,进而连杆350压缩第一弹性件533并同时带动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做相互靠近运动。在释放施加于按压部件511的朝向靠近夹持结构301方向的作用力时,第一弹性件533能够释放弹性力并推动连杆350朝靠近夹持结构301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做相互远离运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性件533可以为压缩弹簧。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体部110和第二壳体部130;第一壳体部110围合形成的第一容纳腔101a与第二壳体部130围合形成的第二容纳腔101b相连通;第一容纳腔101a和第二容纳腔101b形成容纳腔101;第一壳体部110为中空柱状;夹持结构301和连接结构302设置于第一壳体部110远离第二壳体部130一端;第一连接子部3142、第二连接子部3342和连杆35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01a;复位结构530也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01a;第二壳体部130为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130a和第二开口130b的盒状;第二壳体部130包括底壁132和设置于底壁132同一侧的侧壁134;侧壁134围合形成第一开口130a和第
二开口130b;第一开口130a用于容纳手柄5112伸出;第二开口130b与第一容纳腔101a连通以容纳牵引绳513伸入。
44.底壁132从靠近第二开口130b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二开口130b的一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h1;第一壳体部110从靠近第二开口130b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二开口130b的一端的方向为第二方向h2;第一方向h1与第二方向h2的夹角为钝角。
45.按压部件511包括手柄5112和滑片5114;底壁132沿第一方向h1设有导轨136;手柄5112以可活动方式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01b;手柄5112和第二壳体部130的整体能够被人体手部握持,以实现手动方式对手柄5112施加朝向底壁132方向的作用力;滑片5114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部5114a和第二端部5114b;第一端部5114a与手柄5112连接,第二端部5114b与导轨136滑动连接,导轨136沿第一方向h1设置;牵引绳513固定于滑片5114的第二端部5114b。
46.可以理解的是,在对手柄5112施加朝向底壁132方向的作用力时,手柄5112向底壁132方向运动,使得滑片5114能够同步受到作用力并且滑入导轨136,从而实现带动牵引绳513朝远离夹持结构301方向运动。在释放施加于手柄5112的朝向底壁132方向的作用力时,手柄5112向远离底壁132方向运动,牵引绳513对连杆350的作用力减小,第一弹性件533能够释放弹性力并推动连杆350朝靠近夹持结构301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牵引绳513拉动弹片沿导轨136向第一方向h1的反向滑动同时带动手柄5112向远离底壁132方向运动。
47.可以理解的是,底壁132从靠近第二开口130b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二开口130b的一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h1;第一壳体部110从靠近第二开口130b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二开口130b的一端的方向为第二方向h2;第一方向h1与第二方向h2的夹角为钝角。一方面,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落装置2在使用时,需要第一壳体部110保持竖直状态;第一方向h1与第二方向h2为钝角,方便人体手部握持手柄5112及第二壳体100的整体,进而便于通过手动控制手柄5112实现手柄5112向底壁132方向运动并给滑片5114施加作用力。另一方面,第一方向h1与第二方向h2为钝角,使得滑片5114在受到作用力时自动的沿导轨136向第一方向h1滑动,进而实现带动牵引绳513运动而最终实现夹持结构301夹持无人机。因此,第一方向h1与第二方向h2为钝角,便于通过手动控制实现夹持结构301夹持无人机。
48.可以理解的是,滑片5114的第一端部5114a与手柄5112连接,滑片5114的第二端部5114b与导轨136滑动连接,滑片5114呈向手柄5112弯曲的弯曲状。滑片5114可以为弹性金属片。比如滑片5114可以为柔性钢片。滑片5114也可以为弹性塑料片。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柄5112背离滑片5114的一侧设置为波浪型,便于人体手部的手指着力握持。手柄5112为聚丙烯材质,使得手柄5112具有较强硬度与韧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部130采用abs工程材料制作,使得第二壳体部130轻质坚硬、耐热抗寒、抗冲击和耐腐蚀。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部110和第二壳体部130可以通过螺丝等连接结构302进行相互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柄5112还包括卡扣5116,卡扣5116设置于手柄5112与侧壁134相对的侧面;侧壁134设有限位口1341。
51.可以理解的是,在手柄5112向底壁132方向运动至第一距离时,卡扣5116能够与限位口1341卡合连接,使得牵引绳513对连杆350施加稳定的作用力,进而使得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保持稳定的夹持状态。在卡扣5116从限位口1341脱离时,第一弹性件533能够
释放弹性力进而推动连杆350运动,进而使得第一头部312和第二头部332由夹持状态变更为张开状态。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5116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垫板5116d、第二弹性件5116c、主体部5116b和凸起部5116a;垫板5116d与手柄5112连接;限位口1341为开口;限位口1341的尺寸介于主体部5116b的尺寸与凸起部5116a的尺寸之间。
53.可以理解的是,在卡扣5116移动至限位口1341时,第二弹性件5116c的弹力得到释放,凸起部5116a能够伸出限位口1341,主体部5116b与限位口1341的内缘相抵接,进而实现卡扣5116与限位口1341卡合连接。在向凸起部5116a施加朝向主体部5116b的作用力时,第二弹性件5116c受到压力被压缩,凸起部5116a从限位口1341退出,进而实现卡扣5116与限位口1341解除卡合。
54.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性件5116c可以为压缩弹簧。
55.在一些实施例中,无人机起落装置2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700,至少一个限位件700以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0内壁的方式间隔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01a;限位件700的中部设有通孔,用于容纳牵引绳513穿过。
56.可以理解的是,在牵引绳513以穿过限位件700的通孔的方式设置时,限位件700的通孔对牵引绳513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牵引绳513能够保持在第一弹性件533的中空通道的延伸方向运动,避免牵引绳513出现被其他部件挂住或者自身打结引起的无法发挥牵引功能的情况。
57.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机起落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水上野外考察的无人机安全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围合形成容纳腔;夹持组件,包括夹持结构和连接结构;所述夹持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外,用于夹持或释放无人机;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夹持结构连接,所述连接结构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连接结构用于在自身运动时同步带动所述夹持结构运动;和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牵引结构和复位结构;所述牵引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牵引结构用于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向所述连接结构施加作用力,以驱动所述夹持结构相互靠近从而夹持所述无人机;所述复位结构与所述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复位结构用于在所述牵引结构所受的外力作用解除时向所述连接结构施加作用力,以驱动所述夹持结构相互远离从而释放所述无人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承托台,所述承托台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承托台位于所述夹持结构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承托台用于托举所述无人机使得所述调节组件能够夹持所述无人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部件,包括第一头部、第一轴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第二夹持部件,包括第二头部、第二轴体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和连杆,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和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连杆主体;其中,所述夹持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头部和所述第二头部;所述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头部相对且间隔设置,用于抵接所述无人机的两侧以夹持所述无人机;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连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滑动连接;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调节组件连接;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向所述连杆主体施加背离所述夹持结构的方向的第一作用力或者朝向所述夹持结构的方向的第二作用力,以驱动所述连杆做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滑动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做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头部和所述第二头部做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轴体远离所述第一头部的部分为第一连接子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轴体远离所述第二头部的部分为第二连接子部,所述第一连接子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子部均为朝对方弯曲的弧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朝对方弯曲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头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头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部称为第一中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部称为第二中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以所述第一中部为界限分为靠近所述第一头部的第一部分和远离所述第一头部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轴体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以所述第二中部为界限
分为靠近所述第二头部的第三部分和远离所述第二头部的第四部分;所述第二轴体设置于所述第四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子部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沿所述第一连接子部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子部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第二连接子部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并与所述第一滑槽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并与所述第二滑槽活动连接;在所述连杆主体受到所述第一作用力时,所述第一端沿所述第一滑槽向远离所述第一头部滑动,所述第二端沿所述第二滑槽向远离所述第二头部滑动;使得所述连杆运动至所述第一连接子部及所述第二连接子部远离所述第一轴体及所述第二轴体一侧;在所述连杆主体受到所述第二作用力时,所述第一端沿所述第一滑槽向靠近所述第一头部滑动,所述第二端沿所述第二滑槽向靠近所述第二头部滑动;使得所述连杆运动至所述第一连接子部及所述第二连接子部靠近所述第一轴体及所述第二轴体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结构,包括按压部件和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杆主体,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按压部件;所述复位结构,包括支撑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围合形成中空通道;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支撑件设有开孔,用于容纳所述牵引绳穿过;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主体连接;所述牵引绳以穿过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中空通道及所述支撑件的开孔的方式设置;在对所述按压部件施加朝向远离所述夹持结构方向的作用力时,所述按压部件能够带动所述牵引绳朝远离所述夹持结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所述牵引绳拉动所述连杆朝远离所述夹持结构方向运动,进而所述连杆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并同时带动所述第一头部和所述第二头部做相互靠近运动;在释放施加于所述按压部件的朝向靠近所述夹持结构方向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释放弹性力并推动所述连杆朝靠近所述夹持结构方向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头部和所述第二头部做相互远离运动。8.根据权利要求7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一壳体部围合形成的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壳体部围合形成的第二容纳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部为中空柱状;所述夹持结构和所述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部远离所述第二壳体部一端;所述第一连接子部、所述第二连接子部和所述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复位结构也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部为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盒状;所述第二壳体部包括底壁和设置于所述底壁同一侧的侧壁;所述侧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容纳所述手柄伸出;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以容纳所述牵引绳伸入;所述底壁从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壳体部从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按压部件包括手柄和滑片;所述
底壁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导轨;所述手柄以可活动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手柄和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整体能够被人体手部握持,以实现手动方式对所述手柄施加朝向所述底壁方向的作用力;所述滑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导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牵引绳固定于所述滑片的第二端部;在对所述手柄施加朝向所述底壁方向的作用力时,所述手柄向所述底壁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滑片能够同步受到作用力并且滑入所述导轨,从而实现带动所述牵引绳朝远离所述夹持结构方向运动;在释放施加于所述手柄的朝向所述底壁方向的作用力时,所述手柄向远离所述底壁方向运动,所述牵引绳对连杆的作用力减小,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释放弹性力并推动所述连杆朝靠近所述夹持结构方向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牵引绳拉动所述弹片沿所述导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向滑动同时带动手柄向远离所述底壁方向运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还包括卡扣,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手柄与所述侧壁相对的侧面;所述侧壁设有限位口;在所述手柄向所述底壁方向运动至第一距离时,所述卡扣能够与所述限位口卡合连接,使得所述牵引绳对所述连杆施加稳定的作用力,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头部和所述第二头部保持稳定的夹持状态;在所述卡扣从所述限位口脱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释放弹性力进而推动所述连杆运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头部和所述第二头部由夹持状态变更为张开状态。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人机起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垫板、第二弹性件、主体部和凸起部;所述垫板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限位口为开口;所述限位口的尺寸介于所述主体部的尺寸与所述凸起部的尺寸之间;在所述卡扣移动至限位口时,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得到释放,所述凸起部能够伸出所述限位口,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限位口的内缘相抵接,进而实现所述卡扣与所述限位口卡合连接;在向所述凸起部施加朝向所述主体部的作用力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受到压力被压缩,所述凸起部从所述限位口退出,进而实现所述卡扣与所述限位口解除卡合。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水上野外考察的无人机安全起落装置,其包括:壳体,围合形成容纳腔;夹持组件,包括夹持结构和连接结构;夹持结构设置于壳体外,用于夹持或释放无人机;连接结构与夹持结构连接,连接结构的一部分设置于容纳腔,连接结构用于在自身运动时同步带动夹持结构运动;和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容纳腔的牵引结构和复位结构;牵引结构与连接结构连接;牵引结构用于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向连接结构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相互靠近从而夹持无人机;复位结构与连接结构连接;复位结构用于在牵引结构所受的外力作用解除时向连接结构施加作用力,以驱动夹持结构相互远离从而释放无人机。本申请使得无人机实现无需依赖地面的空中安全起落。的空中安全起落。的空中安全起落。
技术研发人员:周昊杰 寇章兵 郝玉江 唐斌 张长群 何德奎 张皓博 戈潘缘元 王克雄 王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3.21
技术公布日:2023/6/2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