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聚酰亚胺及聚酰亚胺膜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13
阅读:152
评论:0

1.本发明涉一种组成物,特别涉及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由所述组成物制得的聚酰亚胺及由所述聚酰亚胺所制得的聚酰亚胺膜。
背景技术:
2.平板计算机触控面板、有机发光与显示、薄膜太阳能等大量需要透明电极的产品,其中的透明导电膜材料一直以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ito)为主。然而,铟的产量少、价格高,由材料的来源和成本来看,都有寻找替代材料的需要,因此从1980年代至今,ito替代材料在持续不断的开发中。此外,ito这类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tco),基本上是硬质材料,不耐变形或弯折。
3.实验结果显示,在pet基材上的ito膜受到拉伸时,如果延伸率达到3%左右,ito膜层就会丧失原有的导电性。凡是tco材料,都有这个本质上的弱点。近年来随着可挠式显示器的兴起,有必要寻求耐弯折性更佳的透明导电膜材料,而且当面板尺寸继续增大时,ito膜即将面临电阻无法再降低的瓶颈,这也促使相关业者和研发者更积极地开发非ito的透明导电膜材料。非ito(或非tco)的透明导电膜材料要用于触控面板,除了基本的片电阻外,还必须满足其他要求,例如拉伸强度、光穿透度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其可制得具有高拉伸强度及优异光穿透度的聚酰亚胺及其聚酰亚胺膜。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包括:
6.一溶剂;
7.二酐类单体;
8.二胺类单体,该二胺类单体、该二酐类单体与该溶剂先行聚合形成一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以及
9.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该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相对于该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3-20当量百分比,该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和该二酐类单体及该溶剂聚合后再导入该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形成一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
10.其中,该二酐类单体、该二胺类单体及该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固含量相对于该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为10-30重量百分比。
11.优选地,该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包括选自三聚氰胺、三(4-氨苯基)胺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12.优选地,该二酐类单体选自由六氟二酐、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联苯四甲酸二酐中的至少一种。
13.优选地,该二胺类单体选自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醚、4,4'-二胺基二环己基甲烷、4,4'-亚甲基双(2-甲基环己胺)、4,4'-(六氟异丙基)双(对苯
氧基)二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中的至少一种。
14.优选地,该二胺类单体相对于该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80-97当量百分比。
15.优选地,该溶剂选自n-甲基-2-吡咯啶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间甲酚、四氢呋喃(thf)、氯仿、3-甲氧基-n、n-二甲基丙酰胺及γ-丁内酯(gbl)所组成的族群中的至少一种。
1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所述聚酰亚胺由上述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经热酰亚胺化法、化学酰亚胺化法或并用热酰亚胺化法和化学酰亚胺化法所制得。
17.优选地,化学酰亚胺化法是在该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加入一脱水剂和一催化剂,该脱水剂为乙酸酐,该催化剂为异喹啉、β-甲基吡啶或吡啶等三胺类。
1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膜,所述聚酰亚胺膜由上述聚酰亚胺所制得。
19.优选地,该聚酰亚胺膜的厚度为10-100微米。
20.本发明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包括一溶剂、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及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其中,先将二胺类单体、二酐类单体与溶剂先行聚合形成一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并使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相对于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3-20当量百分比,再将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和二酐类单体聚合后再导入已预制的一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形成一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且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及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固含量相对于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为10-30重量百分比。
21.本发明的聚酰亚胺是由如前所述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所制得。
22.本发明的聚酰亚胺膜是由如前所述的聚酰亚胺所制得。
23.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通过包括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以及溶剂聚合,其中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包括选自三聚氰胺(melamine)、三(4-氨苯基)胺(tris(4-aminophenyl)amine)所组成群组中的一种以上而可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借此可制得具有高拉伸强度及优异光穿透度的聚酰亚胺及其聚酰亚胺膜。
24.涉及本发明的特征与实践,现配合附图作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1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图;
26.图2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1的温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图;
27.图3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2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图;
28.图4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2的温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发明所揭示的内容了解本发明公开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也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实施或应用,本发明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除非文中另有说明,否则说明书及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及“该”包括复数个体。除非文中另有说明,否则说明书及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包括“及/或”的含义。
30.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聚酰亚胺膜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从而能进一步改善耐热性及机械性能。此时,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相对于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3-20当量百分比,具有上述含量的范围时,由于高分子链内的交联可提高拉伸强度的机械强度。
31.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包括至少一种含有选自氧基、磺基及氟基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单体,所述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可以是选自三聚氰胺(melamine)、三(4-氨苯基)胺(tris(4-aminophenyl)amine)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但不以此为限。
32.二酐类单体包括至少一种含有选自氧基、磺基及氟基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单体。二酐类单体是选自六氟二酐(6fda)、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hpmda)、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中至少一种二酐类单体,但不以此为限。
33.二胺类单体包括至少一种含有选自氧基、磺基及氟基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单体。二胺类单体是选自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2,2'-bis(trifluoromethyl)benzidine)、4,4'-二氨基二苯醚(4,4'-oxydianiline)、4,4'-二胺基二环己基甲烷(4,4'-diaminodicyclohexyl methane)、4,4'-亚甲基双(2-甲基环己胺)(4,4'-methylenebis(2-methylcyclohexylamine))、4,4'-(六氟异丙基)双(对苯氧基)二苯胺(4,4'-(hexafluoroisopropylidene)bis(p-phenyleneoxy)dianiline)、3,3'-二甲基联苯胺(3,3'-dimethylbenzidine)中的至少一种二胺类单体,但不以此为限。
34.本发明所述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的实施例是将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与一溶剂先行聚合形成一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其中二胺类单体相对于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80-97当量百分比。之后,将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和二酐类单体聚合后,再导入已预制的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中,进而形成一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其中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相对于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3-20当量百分比。需注意的是,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及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固含量相对于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为10-30重量百分比。最后,再将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进行酰亚胺化而制得本发明聚酰亚胺及其聚酰亚胺膜。
35.所述聚合反应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但较佳反应温度为0-25℃,较佳反应时间为12-24小时,此外反应时较佳在氩或氮的惰性环境中进行。
36.本发明中为了将各个单体进行溶液聚合反应可以使用上述的溶剂,溶剂只要是能够溶解聚酰亚胺酸的就不受特别限制,较佳的可为酰胺类溶剂。具体而言,上述溶剂可为极性溶剂、低沸点溶剂或低吸水性溶剂。例如可为选自n-甲基-2-吡咯啶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间甲酚、四氢呋喃(thf)、氯仿、3-甲氧基-n、n-二甲基丙酰胺及γ-丁内酯(gbl)所组成的族群中的至少其中一种以上,但并不限制于此,可视需要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37.前述溶剂的含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为了得到聚酰亚胺酸溶液的适当的分子量和黏度,设定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及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固含量相对于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为10-30重量百分比,较佳为10-20重量百分比。将上述得到的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进行酰亚胺化制备聚酰亚胺及其聚酰亚胺膜。此时,可使用的酰亚胺化方法可以适当选择使用已公知的酰亚胺化方法,例如热酰亚胺化法、化学酰亚胺化法或并用热酰亚胺化
法和化学酰亚胺化法。
38.此时适用的酰亚胺化方法可以是热酰亚胺化法、化学酰亚胺化法或热酰亚胺化法和化学酰亚胺化法并用。化学酰亚胺化法是在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加入脱水剂和催化剂,脱水剂的代表例可为乙酸酐,催化剂的代表例可为异喹啉、β-甲基吡啶或吡啶等三胺类。热酰亚胺化法或并用热酰亚胺化法和化学酰亚胺化法的情况时,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的加热条件可根据其种类、制备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等调整改变。
39.由此制备的聚酰亚胺膜为考虑热稳定性,其玻璃转移温度可以为250-350℃。
40.本发明的聚酰亚胺膜可以已公知的方法由上述得到的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制备,例如可以将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成形于载体上再进行酰亚胺化而得到聚酰亚胺膜。
41.热酰亚胺化法和化学酰亚胺化法并用时的聚酰亚胺膜的制备实施例具体说明如下,在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加入脱水剂及催化剂,成形于支撑体上后,加热到60-200℃,较佳为80-130℃,活化脱水剂及催化剂,部分固化及干燥后,将浆料状态的聚酰亚胺膜从载体上剥离,将上述浆料状态的聚酰亚胺膜固定于支撑台,在60-250℃下加热时间为60-600秒,从而得到聚酰亚胺膜。载体可以使用剥离板、铝薄膜、循环不锈钢带、不锈钢鼓等。
42.由此得到的聚酰亚胺膜的厚度不受特别的限制,但较佳厚度为10-100微米(μm),优选为厚度13-80微米(μm)。
43.根据本发明的聚酰亚胺膜,以薄膜厚度13-15微米(μm)为基准,在光波长380nm-780nm下测定的透光率为91%以上,雾度(haze)值为0.7%以下;根据本发明的聚酰亚胺膜可以满足薄膜厚度13-15微米(μm)为基准所测定的拉伸强度为100mpa以上的条件。
44.根据本发明的聚酰亚胺膜的特性如上所述,透明无色且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及机械性能,可以有效应用于半导体绝缘膜、tft-lcd绝缘膜、钝化层、液晶取向膜、光通信用材料、太阳能电池用保护膜、挠性显示器基板等多种领域。
45.以下将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46.实施例1
47.在氮气环境中,于一容器内加入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tfmb)、无水醋酸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待完全溶解后加入六氟二酐(6fda),其中六氟二酐(6fda)与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的比例为1.01,反应器温度维持在25℃,搅拌反应24小时,获得一固体成分浓度为20重量百分比的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
48.于另一容器内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随后依序加入等摩尔比的六氟二酐(6fda)与三聚氰胺(melamine),其中三聚氰胺分三次加入,最终固体成分浓度保持在15重量百分比。待完全溶解后,溶液温度仍维持在25℃,于氮气环境中充分反应12-24小时。之后,将反应完后的混合溶液缓慢加入固体成分浓度为20重量百分比的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内,并维持在25℃,搅拌反应12小时,进而得到形成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其中,六氟二酐(6fda)、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tfmb)及三聚氰胺(melamine)的固体成分浓度(固含量)相对于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为18%重量百分比,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
49.在上述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加入5-10倍胺类摩尔比的乙酸酐(acetic anhydride)及/或吡啶(pyridine)混和溶液,加热至摄氏60℃-120℃的温度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介于12小时-24小时之间,进而获得一聚酰亚胺(浆料状态)。
50.再将反应完后的聚酰亚胺(浆料状态)滴入酒精及去离子水的混合液中析出,其酒精及去离子水的重量比例为1:1。最后,再将析出后的聚酰亚胺(固体状态)使用酒精清洗数次,并于摄氏100℃中干燥24小时。
51.取出干燥过后的聚酰亚胺(固体状态)将其再次溶解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组成聚酰亚胺(浆料状态),并涂布于玻璃板上,以摄氏200℃的温度对聚酰亚胺(浆料状态)进行加热,加热时间30分钟以内,借此让聚酰亚胺(浆料状态)固化形成聚酰亚胺膜。
52.请参照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1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图,其中x轴为波数(wavenumber,单位cm-1
),y轴为穿透度(transmittance,单位t%)。图1显示反应后产生羰基的特征峰为1780(cm-1
)、1720(cm-1
),而特征峰为1374(cm-1
)与734(cm-1
)则显示了c-n-c的特征峰,1625(cm-1
)为三嗪环(triazine ring)的特征峰。通过以上特定吸收峰的生成判断,可以确定结构已完全转换为聚亚酰胺。
53.请参照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2的温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图。其中x轴为摄氏温度,y轴为质量。将聚酰亚胺膜置于氮气环境中升温,初期聚酰亚胺膜的质量变化不大,当温度上升超过摄氏400℃时,可以发现未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6tm_0),其热裂解5%温度(td5%)为摄氏410℃,如为添加20%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6tm_20),其热裂解5%温度(td5%)为摄氏470℃,显现出添加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使聚酰亚胺膜具有三维结构且拥有良好的热稳性。在此必须说明,此处的td5%表示聚酰亚胺膜在热裂解下损失5%质量的温度(5%weight loss temperature)。
54.请参照表1所示,表1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1的机械性质评价数据,由表1按照astm d882标准测定拉伸强度(mpa)及拉伸率(%)可知,未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6tm_0),其拉伸强度为90.5mpa,随着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比例增加,其拉伸强度也会跟着提升。其中又以添加20%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6tm_20),其拉伸强度可提升到158.4mpa,相较于未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6tm_0),样品(6tm_20)的拉伸强度比例提高到75%。
55.表1实施例1的机械性质评价数据表
[0056][0057]
请参照表2所示,表2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1的光学特性评价数据。表2的全光线透光率(以astm d150-95为基准所测量的数值)达90%以上,雾度(haze)值(以astm d150-95为基准所测量的数值)达1%以下为佳,色度(l*/a*/b*)的b*达1.0以下为佳。本发明通过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增加其三维结构整体强度外,可由表2得知其整体
的光学特性并未有明显的损失,其整体穿透度皆大于91%,雾度小于0.7%,黄度也皆小于0.8。
[0058]
表2实施例2的光学特性评价数据表
[0059][0060][0061]
由上述表1及表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在强度与光学两者兼顾的情况下,所制备出的透明无色聚酰亚胺膜可满足柔性基板的特性要求。
[0062]
实施例2
[0063]
在氮气环境中,于一容器内先加入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tfmb)、无水醋酸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其中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与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tfmb)的比例为1.01,反应器温度维持在25℃,搅拌反应24小时,获得一固体成分浓度为20重量百分比的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
[0064]
于另一容器内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随后依序加入等摩尔比的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与三聚氰胺(melamine),其中三聚氰胺分三次加入,最终固体成分浓度保持在15重量百分比。待完全溶解后,溶液温度仍维持在25℃,于氮气环境中充分反应12-24小时。之后.将反应完后的混合溶液缓慢加入固体成分浓度为20重量百分比的聚酰亚胺酸溶液内,并维持在25℃,搅拌反应12小时,进而得到形成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其中,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tfmb)及三聚氰胺(melamine)的固体成分浓度(固含量)相对于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为18%重量百分比,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
[0065]
在上述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加入5-10倍胺类摩尔比的乙酸酐(acetic anhydride)及/或吡啶(pyridine)混和溶液,加热至摄氏60℃-120℃的温度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介于12-24小时之间,进而获得一聚酰亚胺(浆料状态)。
[0066]
再将反应完后的聚酰亚胺(浆料状态)滴入酒精及去离子水的混合液中析出,其酒精及去离子水的重量比例为1:1。最后,再将析出后的聚酰亚胺(固体状态)使用酒精清洗数次,并于摄氏100℃中干燥24小时。
[0067]
取出干燥过后的聚酰亚胺(固体状态)将其再次溶解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组成聚酰亚胺(浆料状态),并涂布于玻璃板上,以摄氏200℃的温度对聚酰亚胺(浆料状态)
进行加热,加热时间30分钟以内,藉此让聚酰亚胺(浆料状态)固化形成聚酰亚胺膜。
[0068]
请参照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2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图,其中x轴为波数(wavenumber,单位cm-1
),y轴为穿透度(transmittance,单位t%)。图3显示反应后产生羰基的特征峰1782(cm-1
)、1721(cm-1
),而特征峰为1735与733(cm-1
)则显示了c-n-c的特征峰,1625(cm-1
)为三嗪环(triazine ring)的特征峰。藉由以上特定吸收峰的生成判断,可以确定结构已完全转换为聚亚酰胺。
[0069]
请参照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2的温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图。其中x轴为摄氏温度,y轴为质量。将聚酰亚胺膜置于氮气环境中升温,当温度上升温超过400℃时,可以发现未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otm_0)其热裂解5%温度(td5%)为摄氏404℃,如为添加20%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otm_20),其热裂解5%温度(td5%)为摄氏449℃,显现出添加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使聚酰亚胺膜具有三维结构且拥有良好的热稳性。在此必须说明,此处的td5%表示聚酰亚胺膜在热裂解下损失5%质量的温度(5%weight loss temperature)。
[0070]
请参照表3所示,表3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2的机械性质评价数据。由表3按照astm d882标准测定拉伸强度(mpa)及拉伸率(%)可知,未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otm_0),其拉伸强度为87.2mpa,随着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比例增加,其拉伸强度也会跟着提升。其中又以添加20%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otm_20),其拉伸强度可提升到133.9mpa,相较于未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样品(otm_0),样品(otm_20)的拉伸强度比例提高到53%。
[0071]
表3实施例2的机械性质评价数据表
[0072][0073]
请参照表4所示,表4为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实施例2的光学特性评价数据。表4的全光线透光率(以astm d150-95为基准所测量的数值)达90%以上,雾度(haze)值(以astm d150-95为基准所测量的数值)达1%以下为佳,色度(l*/a*/b*)的b*须达1.0以下为佳。本发明通过添加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增加其三维结构整体强度外,可由表4得知其整体的光学特性并未有明显的损失。其整体穿透度皆大于91%,雾度小于0.7%,黄度也皆小于0.9。
[0074]
表4实施例2的光学特性评价数据表
[0075][0076][0077]
由上述表3及表4可知,本发明实施例2在强度与光学两者兼顾的情况下,所制备出的透明无色聚酰亚胺膜可满足柔性基板的特性要求。
[0078]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相关测试数据所示,本发明的聚酰亚胺膜的机械性能及热稳定性优异,可以得到无色透明的光学特性也同时具有优异的结果。
[0079]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相关技术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溶剂;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该二胺类单体、该二酐类单体与该溶剂先行聚合形成一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以及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该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相对于该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3-20当量百分比,该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和该二酐类单体及该溶剂聚合后再导入该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形成一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其中,该二酐类单体、该二胺类单体及该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固含量相对于该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为10-30重量百分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包括选自三聚氰胺、三(4-氨苯基)胺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二酐类单体选自由六氟二酐、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联苯四甲酸二酐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二胺类单体选自2,2'-二(三氟甲基)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醚、4,4'-二胺基二环己基甲烷、4,4'-亚甲基双(2-甲基环己胺)、4,4'-(六氟异丙基)双(对苯氧基)二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二胺类单体相对于该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80-97当量百分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溶剂选自n-甲基-2-吡咯啶酮、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间甲酚、四氢呋喃、氯仿、3-甲氧基-n、n-二甲基丙酰胺及γ-丁内酯所组成的族群中的至少一种。7.一种聚酰亚胺,所述聚酰亚胺由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经热酰亚胺化法、化学酰亚胺化法或并用热酰亚胺化法和化学酰亚胺化法所制得。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酰亚胺,其特征在于,化学酰亚胺化法是在该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加入一脱水剂和一催化剂,该脱水剂为乙酸酐,该催化剂为异喹啉、β-甲基吡啶或吡啶等三胺类。9.一种聚酰亚胺膜,所述聚酰亚胺膜由权利要求7-8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所制得。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酰亚胺膜,其特征在于,该聚酰亚胺膜的厚度为10-100微米。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包括一溶剂、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及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其中先将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和二酐类单体聚合后再导入已预制的一第一聚酰亚胺酸溶液中形成一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相对于二酐类单体的单体总数为3至20当量百分比,且二酐类单体、二胺类单体及含有多官能基团的胺类单体的固含量相对于第二聚酰亚胺酸溶液为10-30重量百分比。藉由前述用以形成聚酰亚胺酸的组成物制得聚酰亚胺,再通过前述的聚酰亚胺制得聚酰亚胺膜。本发明制得了具有高拉伸强度及优异光穿透度的聚酰亚胺及其聚酰亚胺膜。膜。膜。
技术研发人员:曾吉永 邱楗洺 王秀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矽时代柔性光电材料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07
技术公布日:2023/9/1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三维AND快闪存储器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下一篇: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