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1
阅读:68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嵌入式空调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空调设备通常挂设在墙上出风,为了达到更好的美观度以及送风效率,嵌入地下式的空调被越来越广泛应用,将产生的冷气通过安装于地面下的送风装置输送到室内空间。
3.传统的壁挂式送风装置的内部空间设有送风组件,由于壁挂式送风装置的空间更为灵活,所以送风组件所包括的零部件可根据功能需要分散开进行安装。然而埋地式的送风装置由于结构更为紧凑,如果使用传统的送风组件的安装方式,在进行拆装时各个零件分散拆装,将存在拆装不方便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通过将第一风盘和第二风盘形成一体连接,且第一风轮、第二风轮和风轮驱动单元等装置全部设置于第一风盘和第二风盘上,使送风模块形成一个整体,其具有方便拆装以及方便检修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的:
6.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外壳框架和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盖设于所述外壳框架的上方,所述外壳框架由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面框和后面板围合形成,所述前面框上设有入风通道,所述外壳框架的腔体内嵌入送风模组;
7.所述送风模组包括第一送风组件、第二送风组件和风轮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风盘,所述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风盘,所述第一风盘和所述第二风盘的两端通过卡扣连接,所述第一风盘和所述第二风盘在连接处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风轮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送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一盖板,所述第一风盘包括前面和顶面贯穿的第一中空腔,所述第一风轮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空腔,所述风轮驱动单元的一侧输出端从所述第一容置腔贯穿到所述第一中空腔内与所述第一风轮连接;
9.所述第一盖板通过卡扣连接盖设于所述第一风盘的顶面,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风盘的背面之间设有间隔形成第一出风口。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送风组件还包括第二风轮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风盘包括前面和顶面贯穿的第二中空腔,所述第二风轮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腔,所述风轮驱动单元的另一侧输出端从所述第一容置腔贯穿到所述第二中空腔内与所述第二风轮连接;
11.所述第二盖板通过卡扣连接盖设于所述第二风盘的顶面,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风盘的背面之间设有间隔形成第二出风口。
12.进一步地,所述送风模组还包括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通过卡扣连接盖设有第一容置腔上方。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盘和所述第二风盘、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三盖板互相之间通过竖直安装的螺丝连接;
14.所述第二风盘和所述第二盖板、所述第三盖板互相之间通过竖直安装的螺丝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盘的底面、所述第一盖板的顶面和所述第二盖板的顶面设有加强筋。
16.进一步地,所述送风模组还包括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盖设于所述第一盖板上,所述第二密封板盖设与所述第二盖板上。
17.进一步地,所述送风模组和所述后面板之间设有缓冲件。
18.进一步地,所述后面板上部设有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台阶,所述前面框上部设有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二台阶,所述出风组件卡设于所述第一台阶和所述第二台阶之间。
19.进一步地,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边框和格栅板,所述出风边框嵌入所述第一台阶、所述第二台阶、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围合形成的框架,且所述出风边框的底面抵接于所述送风模组,所述格栅板。
2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1、通过将送风模组的整体框架被设计为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中的第一风盘和第二风盘通过便于拆卸的卡扣连接,使两个部分形成一体连接,而送风模组的其他部件则全部安装于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形成的整体上,例如在连接处设置第一容置腔用于放置风轮驱动单元,可使风轮驱动单元可同时作用于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从而使送风模组形成一个整体,在对送风模组进行拆装的时候,可于外壳框架内整体进行取放,具有方便拆装的优点。
22.2、在第一风盘和第二风盘上通过卡扣连接有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当需要对送风模组进行检修时,将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拆卸下来,即可方便地进行检修,无需拆下整个送风模组。
23.3、第一风盘、第二风盘、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互相之间同竖直安装的螺丝连接形成整体,由于螺丝均进行竖直安装,可在送风模组嵌入外壳框架的状态下,直接将螺丝拆卸下来,无需拆下整个送风模组即可打开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进行检修。
24.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送风装置的分解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送风装置的送风模组的立体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送风装置的送风模组的腔体内部立体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30.附图标记:外壳框架100、底板110、左侧板120、右侧板130、前面框140、第二台阶140a、入风通道140b、后面板150、第一台阶150a;
31.出风组件200、出风边框210、格栅板220;
32.送风模组300、第一送风组件310、第一风盘311、第一盖板312、第一出风口312a、第
一风轮313、第一密封板314、第二送风组件320、第二风盘321、第二盖板322、第二出风口322a、第二风轮323、第二密封板324、风轮驱动单元330、第三盖板340;
33.缓冲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7.针对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外壳框架100和出风组件200,出风组件200盖设于外壳框架100的上方,外壳框架100由底板110、左侧板120、右侧板130、前面框140和后面板150围合形成,前面框140上设有入风通道140b,外壳框架100的腔体内嵌入送风模组300。
38.送风模组300包括第一送风组件310、第二送风组件320和风轮驱动单元330,第一送风组件310包括第一风盘311,第二送风组件320包括第二风盘321,第一风盘311和第二风盘321的两端通过卡扣连接,第一风盘311和第二风盘321在连接处形成第一容置腔330a,风轮驱动单元330设置于第一容置腔330a。
39.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通过在围合形成的外壳框架100上架设出风组件200,前面框140上设有入风通道140b,且在外壳框架100内嵌入送风模组300,使送风模组300从入风通道140b处吸入处理好的空气,然后从出风组件200输送到室内。由于送风装置整体安装于地下,所以嵌入外壳框架100的送风模组300的整体框架被设计为第一送风组件310和第二送风组件320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中的第一风盘311和第二风盘321通过卡扣连接在一起,且二者在连接处还形成第一容置腔330a,用于放置风轮驱动单元330,使风轮驱动单元330可同时作用于第一送风组件310和第二送风组件320。
40.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通过将送风模组300的整体框架被设计为第一送风组件310和第二送风组件320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中的第一风盘311和第二风盘321通过便于拆卸的卡扣连接,使两个部分形成一体连接,而送风模组300的其他部件则全部安装于第一送风组件310和第二送风组件320形成的整体上,例如在连接处设置第一容置腔330a用于放置风轮驱动单元330,可使风轮驱动单元330可同时作用于第一送风组件310和第二送风组件320,从而使送风模组300形成一个整体,在对送风模组300进行拆装的时候,可于外壳框架100内整体进行取放,具有方便拆装的优点。
41.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送风组件310还包括第一风轮313和第一盖板312,第一风盘311包括前面和顶面贯穿的第一中空腔313a,第一风轮313可转动设置于第一中空
腔313a,风轮驱动单元330的一侧输出端从第一容置腔330a贯穿到第一中空腔313a内与第一风轮313连接。第一盖板312通过卡扣连接盖设于第一风盘311的顶面,第一盖板312与第一风盘311的背面之间设有间隔形成第一出风口312a。用于排出空气的第一风轮313设置于第一风盘311的第一中空腔313a内,风轮驱动单元330的一侧输出端连接第一风轮313,驱动第一风轮313转动,由于第一风盘311的前面与第一中空腔313a贯穿连接入风通道140b,第一风轮313转动时直接从入风通道140b吸入空气,然后第一盖板312盖设于第一风盘311上,且第一盖板312一侧开设有第一出风口312a,所以空气在第一风轮313的驱动下通过第一出风口312a排出,达到传输空气的目的。而通过卡扣连接的第一盖板312,在进行检修时,可通过打开卡扣仅把第一盖板312拆卸掉,对第一风轮313进行检修。
42.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送风组件320还包括第二风轮323和第二盖板322,第二风盘321包括前面和顶面贯穿的第二中空腔323a,第二风轮323可转动设置于第二中空腔323a,风轮驱动单元330的另一侧输出端从第一容置腔330a贯穿到第二中空腔323a内与第二风轮323连接。第二盖板322通过卡扣连接盖设于第二风盘321的顶面,第二盖板322与第二风盘321的背面之间设有间隔形成第二出风口322a。为了更高效的排出空气,还设有第二风轮,第二风轮323设置于第二风盘321的第二中空腔323a内,风轮驱动单元330的另一侧输出端连接第二风轮323,驱动第二风轮323转动,由于第二风盘321的前面与第二中空腔323a贯穿连接入风通道140b,第二风轮323转动时直接从入风通道140b吸入空气,然后第二盖板322盖设于第二风盘321上,且第二盖板322一侧开设有第二出风口322a,所以空气在第二风轮323的驱动下通过第二出风口322a排出,达到传输空气的目的。而通过卡扣连接的第二盖板322,在进行检修时,可通过打开卡扣仅把第二盖板322拆卸掉,对第二风轮323进行检修。
43.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送风模组300还包括第三盖板340,第三盖板340通过卡扣连接盖设有第一容置腔330a上方。第三盖板340通过盖设于第一容置腔330a上方,固定放置于第一容置腔330a内的风轮驱动单元330,而在对风轮驱动单元330进行检修时,可通过打开卡扣仅把第三盖板340拆卸掉,对风轮驱动单元330进行检修。
44.优选的,第一风盘311和第二风盘321、第一盖板312、第三盖板340互相之间通过竖直安装的螺丝连接。第二风盘321和第二盖板322、第三盖板340互相之间通过竖直安装的螺丝连接。竖直安装的螺丝将第一风盘311、第二风盘321、第一盖板312、第二盖板322和第三盖板340互相之间固定连接形成整体。且由于螺丝均进行竖直安装,可在送风模组300嵌入外壳框架100的状态下,直接将螺丝拆卸下来,从而打开第一盖板312、第二盖板322和第三盖板340进行检修。
45.优选的,第一风盘311的底面、第一盖板312的顶面和第二盖板322的顶面设有加强筋。由于送风装置安装于地下,送风模组300需要承受底面的人或物体的重量,所以第一风盘311的底面、第一盖板312的顶面和第二盖板322的顶面通过设置加强筋提高送风模组300整体的强度,避免送风模组300发生在承受重力时发生失效损坏。
46.优选的,如图2所示,送风模组300还包括第一密封板314和第二密封板324,第一密封板314盖设于第一盖板312上,第二密封板324盖设与第二盖板322上。为了防止地面上的灰尘或垃圾通过出风组件200落入外壳框架100的腔体内,在第一盖板312和第二盖板322上分别设有第一密封板314和第二密封板324,使第一密封板314和第二密封板324阻挡灰尘或
垃圾,在需要清理时,可直接清理第一密封板314和第二密封板324,提高外壳框架100腔内的干净度。
47.优选的,如图2和图5所示,送风模组300和后面板150之间设有缓冲件400。通过在送风模组300和后面板150之间填充有缓冲减震件400,能够有效地吸附由送风模组30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避免振动传递到后面板150发生碰撞而产生噪音,具有降低噪音,提升使用体验的优点。
48.具体的,如图5所示,后面板150上部设有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台阶150a,前面框140上部设有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二台阶140a,出风组件200卡设于第一台阶150a和第二台阶140a之间。通过在后面板150的上部设有第一台阶150a,在前面框140的上部设有第二台阶140a,在将送风装置嵌入底面进行安装的时候,将地面瓷砖或地板盖设于第一台阶150a和第二台阶140a上,使送风装置稳固安装。
49.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出风组件200包括出风边框210和格栅板220,出风边框210嵌入第一台阶150a、第二台阶140a、左侧板120和右侧板130围合形成的框架,且出风边框210的底面抵接于送风模组300,格栅板220。通过设置出风边框210,使送风装置的出风口与铺设的底面形成更为美观的一体造型,而铺设于出风口的格栅板220,使送风装置的输出的空气穿过格栅板220进入室内。
50.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1.1、通过将送风模组300的整体框架被设计为第一送风组件310和第二送风组件320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中的第一风盘311和第二风盘321通过便于拆卸的卡扣连接,使两个部分形成一体连接,而送风模组300的其他部件则全部安装于第一送风组件310和第二送风组件320形成的整体上,例如在连接处设置第一容置腔330a用于放置风轮驱动单元330,可使风轮驱动单元330可同时作用于第一送风组件310和第二送风组件320,从而使送风模组300形成一个整体,在对送风模组300进行拆装的时候,可于外壳框架100内整体进行取放,具有方便拆装的优点。
52.2、在第一风盘311和第二风盘321上通过卡扣连接有第一盖板312、第二盖板322和第三盖板340,当需要对送风模组300进行检修时,将第一盖板312、第二盖板322和第三盖板340拆卸下来,即可方便地进行检修,无需拆下整个送风模组300。
53.3、第一风盘311、第二风盘321、第一盖板312、第二盖板322和第三盖板340互相之间同竖直安装的螺丝连接形成整体,由于螺丝均进行竖直安装,可在送风模组300嵌入外壳框架100的状态下,直接将螺丝拆卸下来,无需拆下整个送风模组300即可打开第一盖板312、第二盖板322和第三盖板340进行检修。
5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技术特征: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框架(100)和出风组件(200),所述出风组件(200)盖设于所述外壳框架(100)的上方,所述外壳框架(100)由底板(110)、左侧板(120)、右侧板(130)、前面框(140)和后面板(150)围合形成,所述前面框(140)上设有入风通道(140b),所述外壳框架(100)的腔体内嵌入送风模组(300);所述送风模组(300)包括第一送风组件(310)、第二送风组件(320)和风轮驱动单元(330),所述第一送风组件(310)包括第一风盘(311),所述第二送风组件(320)包括第二风盘(321),所述第一风盘(311)和所述第二风盘(321)的两端通过卡扣连接,所述第一风盘(311)和所述第二风盘(321)在连接处形成第一容置腔(330a),所述风轮驱动单元(330)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330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组件(310)还包括第一风轮(313)和第一盖板(312),所述第一风盘(311)包括前面和顶面贯穿的第一中空腔(313a),所述第一风轮(313)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空腔(313a),所述风轮驱动单元(330)的一侧输出端从所述第一容置腔(330a)贯穿到所述第一中空腔(313a)内与所述第一风轮(313)连接;所述第一盖板(312)通过卡扣连接盖设于所述第一风盘(311)的顶面,所述第一盖板(312)与所述第一风盘(311)的背面之间设有间隔形成第一出风口(312a)。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组件(320)还包括第二风轮(323)和第二盖板(322),所述第二风盘(321)包括前面和顶面贯穿的第二中空腔(323a),所述第二风轮(323)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腔(323a),所述风轮驱动单元(330)的另一侧输出端从所述第一容置腔(330a)贯穿到所述第二中空腔(323a)内与所述第二风轮(323)连接;所述第二盖板(322)通过卡扣连接盖设于所述第二风盘(321)的顶面,所述第二盖板(322)与所述第二风盘(321)的背面之间设有间隔形成第二出风口(322a)。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组(300)还包括第三盖板(340),所述第三盖板(340)通过卡扣连接盖设有第一容置腔(330a)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盘(311)和所述第二风盘(321)、所述第一盖板(312)、所述第三盖板(340)互相之间通过竖直安装的螺丝连接;所述第二风盘(321)和所述第二盖板(322)、所述第三盖板(340)互相之间通过竖直安装的螺丝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盘(311)的底面、所述第一盖板(312)的顶面和所述第二盖板(322)的顶面设有加强筋。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组(300)还包括第一密封板(314)和第二密封板(324),所述第一密封板(314)盖设于所述第一盖板(312)上,所述第二密封板(324)盖设与所述第二盖板(322)上。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模组(300)和所述后面板(150)之间设有缓冲件(400)。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面板(150)上部设有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台阶(150a),所述前面框(140)上部设有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二台阶(140a),所述出风组件(200)卡设于所述第一台阶(150a)和所述第二台阶(140a)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200)包括出风边框(210)和格栅板(220),所述出风边框(210)嵌入所述第一台阶(150a)、所述第二台阶(140a)、所述左侧板(120)和所述右侧板(130)围合形成的框架,且所述出风边框(210)的底面抵接于所述送风模组(300),所述格栅板(22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风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外壳框架和出风组件,出风组件盖设于外壳框架的上方,外壳框架由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前面框和后面板围合形成,前面框上设有入风通道,外壳框架的腔体内嵌入送风模组;送风模组包括第一送风组件、第二送风组件和风轮驱动单元,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风盘,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风盘,第一风盘和第二风盘的两端通过卡扣连接,第一风盘和第二风盘在连接处形成第一容置腔,风轮驱动单元设置于第一容置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具有方便拆装以及方便检修的优点。置具有方便拆装以及方便检修的优点。置具有方便拆装以及方便检修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鹏 牛亮 雷朋飞 张利 黄世哲 刘远辉 卢江涛 蔡远登 吴海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4
技术公布日:2023/9/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电磁泵定量油阀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煤矿井下开采拼接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