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9 阅读:94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登离船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


背景技术:

2.由于水位落差原因,如何完成旅客与船舶之间的安全快捷转移一直是内河的客运码头面临的实际问题。内河流域季节性水位变化较大,在部分山区建有水电站的库区内更为突出,以长江流域为例,三峡大坝以下的长江中上游全年水位落差达到17m以上,三峡库区以上全年水位落差达到30m以上。而这些区域水运客运需求量很大,建设有大量旅游码头或渡口。这些传统客运码头多为浮式码头或斜坡码头,斜坡码头主趸船与陆域连接通道一般为斜坡道或台阶式步道,低水位时旅客需要步行较远距离且爬坡很高才能到达陆域站台,浮码头一般采用钢引桥或浮桥接岸,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部分采用地面客运缆车解决上述问题,但其运力有限,难以满足大客运量客运港口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4.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包括:
5.从陆域至水域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浮趸,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均通过扶梯系统连接,最靠近陆域的所述浮趸与陆域的码头结构活动连接,所述浮趸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岸坡上;
6.所述扶梯系统包括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步行扶梯;在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所述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一端与陆域侧的所述浮趸铰接,所述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另一端与水域侧的所述浮趸滑动连接;所述步行扶梯包括活动踏板和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以使所述活动踏板的踏面在所述步行扶梯两端的高程差变化时保持水平状态;所述自动上下扶梯和所述自动下行扶梯的入口处均设置有闸门。
7.主趸船,其用于客船停靠;所述主趸船与离陆域最远的所述浮趸之间设置有跳板。
8.优选的是,每个所述浮趸下方对应设置有支撑平台,各所述支撑平台均水平固定设置在对应高程的岸坡上,各所述浮趸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上;
9.优选的是,所述活动踏板包括多个踏板单元、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踏板单元包括踏步板和竖直支撑部,所述竖直支撑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踏步板的一侧,二者呈倒l型结构;多个所述踏步板远离所述竖直支撑部的一端依次与所述上连杆铰接;多个竖直支撑部的底部依次与所述下连杆铰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用以调节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的垂直距离,以使所述踏步板在所述步行扶梯两端的高程差
变化时保持水平状态。
10.优选的是,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多个倾斜设置的液压缸;所述上连杆与各所述踏步板之间的铰接处为上铰点,所述下连杆与各所述竖直支撑部之间的铰接处为下铰点,任意所述液压缸的两端分别与一个上铰点和一个下铰点铰接,且所述液压缸两端连接的所述上铰点和所述下铰点之间间隔一个所述踏板单元。
11.优选的是,同一所述踏板单元的上铰点和下铰点之间设置有斜撑杆。
12.优选的是,所述下连杆与其中一个竖直支撑部的铰接处设置有转角传感器,用以测量在位于所述步行扶梯水域侧的浮趸随水位发生浮动时所述下连杆在竖直平面内的转动角度。
13.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以多个浮趸作为承载,结合多个扶梯系统形成旅客通行通道,可以满足不同水位状态下的通行需求。并且扶梯系统包括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步行扶梯,通过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解决低水位旅客爬坡或下坡困难问题,实现旅客方便快捷且安全舒适地在客船和陆域码头之间转移。
1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中,步行扶梯中可根据水位变化实时自动调整,使踏步板保持水平状态,以满足旅客通行要求。
1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的俯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步行扶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步行扶梯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步行扶梯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在不同水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4.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包括:
26.从陆域至水域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浮趸100,相邻两个所述浮趸100之间均通过扶梯系统200连接,最靠近陆域的所述浮趸100与陆域的码头结构活动连接,所述浮趸100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岸坡上;
27.所述扶梯系统200包括自动上行扶梯210、自动下行扶梯230和步行扶梯220;在相邻两个所述浮趸100之间,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和所述步行扶梯220的一端与陆域侧的所述浮趸100铰接,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和所述步行扶梯220的另一端与水域侧的所述浮趸100滑动连接;所述步行扶梯220包括活动踏板和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以使所述活动踏板的踏面在所述步行扶梯210两端的高程差变化时保持水平状态;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的入口处均设置有闸门700;
28.主趸船400,其用于客船500停靠;所述主趸船400与离陆域最远的所述浮趸100之间设置有跳板300。
29.在这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以及所述浮趸100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中陆域高程以及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和所述步行扶梯220的爬升高度确定。如图1所示,当水位处于最低位时,各所述浮趸100均坐底于对应高程的岸坡上,旅客离船时,旅客从客船500到达所述主趸船400,然后通过所述跳板300到达离陆域最远的所述浮趸100上后可选择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或所述步行扶梯220上岸;同样地,旅客登船时,可选择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或所述步行扶梯220到达所述跳板300,然后通过所述主趸船400登入客船500。当水位开始上升时,从水域至陆域方向,各所述浮趸100逐个呈漂浮状态。相邻两个所述浮趸100之间,当水域侧的所述浮趸100开始漂浮时,二者之间的所述扶梯系统200水域侧的一端随对应的所述浮趸100开始上抬,在此过程中,停止使用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和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并关闭对应的所述闸门700;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和所述步行扶梯220水域侧的一端沿对应的所述浮趸100顶面滑动,所述步行扶梯220两端的高程差发生变化,所述步行扶梯220的活动踏板的踏面在所述调节装置的作用下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使得旅客仍然可以通行。水域侧的所述浮趸100最终上浮至与陆域侧的所述浮趸100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闸门700可选用电子闸门,并与对应的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和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联动连接,当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或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开启时,对应的所述闸门700打开;当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和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关闭时,对应的所述闸门700关闭,通过所述闸门700避免旅客在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或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关闭上误上而发生安全事故。所述自动上行扶梯210和所述自动下行扶梯23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使用的自动扶梯装置。
3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浮趸100下方对应设置有支撑平台600,各所述支撑平台600均水平固定设置在对应高程的岸坡上,各所述浮趸100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600上;
31.如图1所示,对应各所述浮趸100,顺着岸坡地形修建不同高程的支撑平台600,在最低水位时,所有浮趸100均坐底于所述支撑平台600上。通过所述支撑平台600保证所浮趸100坐底时的平稳性,进而保证旅客能够平稳登离船。
32.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活动踏板包括多个踏板单元、上连杆203和下连杆204;所述踏板单元包括踏步板201和竖直支撑部202,所述竖直支撑部202固定设置在所述踏步板201的一侧,二者呈倒l型结构;多个所述踏步板201远离所述竖直支撑部202的一端依次与所述上连杆203铰接;多个竖直支撑部202的底部依次与所述下连杆204铰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之间,用以调节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之间的垂直距离,以使所述踏步板201在所述步行扶梯220两端的高程差变化时保持水平状态。
33.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多个倾斜设置的液压缸207;所述上连杆203与各所述踏步板201之间的铰接处为上铰点205,所述下连杆204与各所述竖直支撑部202之间的铰接处为下铰点206,任意所述液压缸207的两端分别与一个上铰点205和一个下铰点207铰接,且所述液压缸207两端连接的所述上铰点205和所述下铰点206之间间隔一个所述踏板单元。
34.各所述踏板单元通过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所述步行扶梯,所述踏步板201即为所述活动踏板的踏面。实际使用时,可在所述踏板单元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所述调节装置带动所述上连杆203或所述下连杆204移动,进而带动所有的所述踏板单元同步移动。根据所述步行扶梯220的长度,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液压缸207,以使得所述调节装置具有足够的顶推力。参照图3,所述液压缸207的两端之间间隔一个所述踏板单元,若将一个所述步行扶梯的各所述踏板单元从陆域到水域方向依次编号,若一个所述液压缸的一端与第i个所述踏板单元的下铰点206铰接,则其另一端与第i+2个所述踏板单元的上铰点205铰接。所述上铰点205和所述下铰点206分别指代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与各所述踏板单元的铰接部位。较优地,所述液压缸20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铰点205和所述下铰点206中的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铰接。
35.所述踏板单元中所述踏步板201与所述竖直支撑部202之间固定连接,因此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始终是平行的,随着所述液压缸207的伸长或收缩,调整的是所述上连杆203与所述下连杆204之间的垂直距离。并且由于随着水位变化,所述步行扶梯220水域侧的一端会优先随着对应的所述浮趸100上下移动,另一端保持不动,直至两端的所述浮趸100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此过程中,当位于所述步行扶梯220水域侧的浮趸100随水位变化上浮时,所述步行扶梯两端的高程差变小,同步伸长各所述液压缸207,使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之间的垂直距离变小,相邻两个所述踏板单元的所述踏步板201之间的垂直距离变小,以使各所述踏步板201始终保持水平。当位于所述步行扶梯220水域侧的浮趸100随水位变化下沉时,所述步行扶梯220两端的高程差变大,同步收缩各所述液压缸207,使所述上连杆203和所述下连杆204之间的垂直距离变小,相邻两个所述踏板单元的所述踏步板201之间的垂直距离同步变大,以使各所述踏步板201始终保持水平。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还包括液压站等本领域常规使用的液压执行系统,以实现对各所述液压缸207的同步控制,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36.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3,同一所述踏板单元的上铰点和下铰点之间设置有斜撑杆208。所述斜撑杆208与所述液压缸207之间形成稳定支撑。
37.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下连杆204与其中一个竖直支撑部202的铰接处设置有转
角传感器,用以测量在位于所述步行扶梯220水域侧的浮趸随水位发生浮动时所述下连杆204在竖直平面内的转动角度。
38.一个所述踏板单元中,所述斜撑杆208与所述上连杆203之间的夹角α,与所述斜撑杆208与所述踏步板201之间的夹角相同,是已知的。如图4所述,当所述步行扶梯220处于图中所示的状态,所述液压缸207一端连接的所述下铰点206所在踏板单元中上铰点a与所述液压缸207另一端连接的所述上铰点205所在踏板单元中上铰点b之间的这一段上连杆ab,与上铰点a所在踏板单元的斜撑杆以及所述液压缸207构成一个三角形一。三角形一中上连杆ab的长度l
ab
,斜撑杆的长度已知,结合已知的α,可求得图示状态下所述液压缸207的长度li。当所述步行扶梯220随水位的变化由图4所示的状态变化到图5所示的状态,所述下连杆204向下发生转动,由所述转角传感器测得转动的角度为β,此时三角形一变化为三角形二,所述上连杆203与所述下连杆204平行,则所述上连杆203转动的角度也为β,因此三角形二中,所述斜撑杆208与所述上连杆203之间的夹角θ=α-β。三角形二中上连杆ab的长度l
ab
,斜撑杆的长度已知,结合θ的值,可求得图示状态下所述液压缸207的长度l
i-1
。因此当所述步行扶梯220由图4所示的状态变化到图5所示的状态时,所述液压缸207对应的行程调整量为l
i-l
i-1
。根据上述过程,可以得到所述步行扶梯随水域侧的浮趸100的沉浮移动到任意状态时所述液压缸207的行程调整量,并据此调整各所述液压缸207,使得各所述踏步板201始终处于水平状态。
39.参照图6,以五个所述浮趸100以及四个所述扶梯系统200构成的所述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为例具体说明旅游登离船方式:
40.(1)如图6中图(a)所示,水位为设计最低水位,所有浮趸均坐底于对应的支撑平台600上,所有的自动扶梯均可使用,此时旅客离船流程为:从客船到主趸船,通过跳板到自动上行扶梯211或步行扶梯221,再依次到自动上行扶梯212或步行扶梯222、自动上行扶梯213或步行扶梯223、自动上行扶梯214或步行扶梯224,然后到达陆域;反之为旅客登船流程。
41.(2)水位上涨至如图6中图(b)所示的位置,所述浮趸110处于漂浮状态,其余浮趸仍坐底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600上,自动上行扶梯211以及对应的自动下行扶梯停止使用,对应的闸门关闭,其余自动上行扶梯和自动下行扶梯均可使用,此时旅客离船流程为:从客船到主趸船,通过跳板到步行扶梯221,再依次到自动上行扶梯212或步行扶梯222、自动上行扶梯213或步行扶梯223、自动上行扶梯214或步行扶梯224,然后到达陆域;反之为旅客登船流程。
42.(3)水位上涨至如图6中图(c)所示的位置,所述浮趸110和所述浮趸120处于漂浮状态,其余浮趸仍坐底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600上,自动上行扶梯211和自动上行扶梯212以及对应的自动下行扶梯停止使用,对应的闸门关闭,其余自动上行扶梯和自动下行扶梯均可使用,此时旅客离船流程为:从客船到主趸船,通过跳板到步行扶梯221,再依次到步行扶梯222、自动上行扶梯213或步行扶梯223、自动上行扶梯214或步行扶梯224,然后到达陆域;反之为旅客登船流程。
43.(4)水位上涨至如图6中图(d)所示的位置,所述浮趸110、所述浮趸120、所述浮趸130处于漂浮状态,其余浮趸仍坐底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600上,自动上行扶梯211、自动上行扶梯212、自动上行扶梯213以及对应的自动下行扶梯停止使用,对应的闸门关闭,其余自动上行扶梯和自动下行扶梯均可使用,此时旅客离船流程为:从客船到主趸船,通过跳板
到步行扶梯221,再依次到步行扶梯222、步行扶梯223、自动上行扶梯214或步行扶梯224,然后到达陆域;反之为旅客登船流程。
44.(5)水位上涨至如图6中图(e)所示的位置,所述浮趸110、所述浮趸120、所述浮趸130和所述浮趸140均处于漂浮状态,所有的自动上行扶梯和自动下行扶梯均停止使用,所有的闸门关闭,此时旅客离船流程为:从客船到主趸船,通过跳板到步行扶梯221,再依次到步行扶梯222、步行扶梯223、步行扶梯224,然后到达陆域;反之为旅客登船流程。
45.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陆域至水域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浮趸,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均通过扶梯系统连接,最靠近陆域的所述浮趸与陆域的码头结构活动连接,所述浮趸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岸坡上;所述扶梯系统包括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步行扶梯;在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所述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一端与陆域侧的所述浮趸铰接,所述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另一端与水域侧的所述浮趸滑动连接;所述步行扶梯包括活动踏板和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以使所述活动踏板的踏面在所述步行扶梯两端的高程差变化时保持水平状态;所述自动上行扶梯和所述自动下行扶梯的入口处均设置有闸门;主趸船,其用于客船停靠;所述主趸船与离陆域最远的所述浮趸之间设置有跳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浮趸下方对应设置有支撑平台,各所述支撑平台均水平固定设置在对应高程的岸坡上,各所述浮趸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踏板包括多个踏板单元、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踏板单元包括踏步板和竖直支撑部,所述竖直支撑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踏步板的一侧,二者呈倒l型结构;多个所述踏步板远离所述竖直支撑部的一端依次与所述上连杆铰接;多个竖直支撑部的底部依次与所述下连杆铰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用以调节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的垂直距离,以使所述踏步板在所述步行扶梯两端的高程差变化时保持水平状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多个倾斜设置的液压缸;所述上连杆与各所述踏步板之间的铰接处为上铰点,所述下连杆与各所述竖直支撑部之间的铰接处为下铰点,任意所述液压缸的两端分别与一个上铰点和一个下铰点铰接,且所述液压缸两端连接的所述上铰点和所述下铰点之间间隔一个所述踏板单元。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踏板单元的上铰点和下铰点之间设置有斜撑杆。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与其中一个竖直支撑部的铰接处设置有转角传感器,用以测量在位于所述步行扶梯水域侧的浮趸随水位发生浮动时所述下连杆在竖直平面内的转动角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自动扶梯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包括:从陆域至水域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浮趸,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均通过扶梯系统连接,所述浮趸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岸坡上;所述扶梯系统包括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步行扶梯;在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所述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一端与陆域侧的所述浮趸铰接,所述自动上行扶梯、自动下行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另一端与水域侧的所述浮趸滑动连接;所述自动上下扶梯和所述自动下行扶梯的入口处均设置有闸门。主趸船,所述主趸船与离陆域最远的所述浮趸之间设置有跳板。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不同水位状态下旅客在客船和陆域码头之间的通行需求。头之间的通行需求。头之间的通行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王述真 潘孝坤 王全 汤奇麟 潘黎 王留洋 刘璐 胡士元 汪玉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1
技术公布日:2023/4/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