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7-20 阅读:105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人造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作为“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造湖体在美化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依托现状河道、洼地、坑塘等现状条件和城市发展需求,将人造湖体的建设与“公园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在满足城市水系构建要求的同时,打造城市水系和城市绿地的双重定位与功能。人造湖体的湖底地形营造及水生动植物丰荣将直接影响水生态生境品质。然而,常规人造湖体地形营造方案及施工仅通过二维图纸和文稿,无法准确评估建成后湖体水动力情况及水生动植物存活情况,蓄水后的地形及水生动植物调整将会造成大量的经济和工期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借助高精度湖底地形模型耦合水动力仿真技术对湖底地形营造方案、水生动植物群落库、特征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根据特征生境因子适应区间优选水生动植物并形成群落库,并根据水动力模拟方案完成对湖底地形设计方案深化设计,实现无外部推流设备辅助的湖体更新体系,根据上述成套耦合技术构建了基于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分析的重力式推流湖体自主更新体系施工工艺,指导现场施工,并以此提升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品质,减少返工。
4.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地形采集与模型创建;
7.s2: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确定;
8.s3:重力式湖区地形模拟方;
9.s4:特征生境因子参数确定;
10.s5:湖区地形方案优化调整;
11.s6:湖底地形营造施工和水生态系统营造施工。
1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3.s11:无人机采集地形数据;
14.s12:地形模型创建及精度校核:使用agisoft metashape筛选有效影像,加载pos数据后,软件将用sift算子对影像数据进行空三运算,通过对同名点进行匹配自动计算出影像的空间位置以及姿态,然后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数据定向后,依据不同项目需求生成对应密度的点云数据,再经抽稀封装构建tin网格模型、纹理映射等步骤创建实景三维模型,根据需求输出倾斜摄影模型、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以及等高线模型。
1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11中,航测影像采集前对待测区域进行踏勘,结
合其高程数据、面积大小、植被覆盖情况,提前规划好飞行路线;旁向重叠度不低于70%,航线重叠度不低于80%;避免太阳高度角造成的阴影变化和光照亮度变化,在航测过程中实施监测回传影像质量;依据风速设置飞行速度,确保相机对焦准确、成像清晰。
16.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7.s21:水生植物群落库创建:四季常绿为主,耐低温、耐盐、耐高温、耐弱光;对氮、磷等污染物有较高的净化率的品种;充分考虑水下空间、层次,实现水生植物景观化;季节与空间搭配原则;
18.s22:水生动物群落库创建:引入水生动物群落构建食物链,以发挥生态净化功能,实现水体的生境提升;水生动物群落主要包括鱼类、底栖动物、节肢动物、滤食性动物及浮游动物;
19.s23:确定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确定湖体水流速度、湖体地形水深、曝气旋流设置、tn浓度及tp浓度。
20.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1.利用前期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湖区原始三维地貌,根据场地内现状地形标高及水系布局,构建无外部设备重力式水动力湖区设计方案;根据包括湖区流场、湖底地形、扰流体设置的湖区设计方案参数,对提出的重力式湖区布局设计进行理论模拟,确保湖区水体水动力更新时间满足水质净化需求及水生动植物存活胁迫阈值要求。
2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对提出的重力式湖区布局设计进行理论模拟时,首先根据湖区地形设计点阵云划分湖体模拟分区,并根据拟定的湖体分区确定流场边界条件并生成.xyz模型,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对湖区进行划分,随后导入离散化高程数据,利用sms软件对拟模拟湖区进行mesh构建,并进行差值地形分析;随后对增加扰流水工构筑物区域进行局部mesh加密,以提高复杂边界部位的计算精度;最后根据.mesh模型结果模拟湖区内的曼宁系数。
23.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步骤s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4.s41:特征生境因子模拟方案:将已构建的局部加密的.mesh文件导入mike zero软件mesh generator模块,创建水陆边界;根据湖区实际控制水位及进水流量,生成相应的水动力计算初始场;将.mesh文件导入mike21 flow model fm模块建立水动力模型,输入基本参数为了保证模型运行的稳定性将克朗值设置为0.8;利用weather spark监测数据,制作了风场序列文件,包括风速与风向;利用windy监测降雨蒸发数据,制作相应的蒸发降雨序列文件;
25.s42:tn、tp模拟方案:采用eco lab模块对湖体水质特征生境因子进行模拟,将初始tn及tp浓度情况输入到开边界code处;根据相关文献率定tn及tp于本湖体模拟区域内的消减系数,得到模拟区域内的tp及tn变化。
26.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步骤s5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湖区模拟区域特征生境因子的变化范围及前期确定的水生动植物群落库中特征生境因子适应区间,实时调整重力式水动力湖区设计方案:对湖区地形的细部构造、湖区水生动植物布局位置及投放浓度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湖底原始地形模型及最大程度的降低湖底地形营造所需的土方开挖量。
27.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步骤s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8.s61:湖底地形营造施工:工程师对方案优化调整后与设计院、建设单位沟通,评估
方案可实施性,最终形成湖区地形细部构造及水生动植物投放的实施性方案:基于定稿版的湖底地形细部构造详图,设计标高为最终完成标高,堆坡时需每隔40cm进行分层压实处理,总平标高1.5m以下密实度不小于0.9,1.5m以上不小于0.92;考虑到区域沉降,竖向施工需准备富裕土方,视堆坡高度增加20~30cm左右土方堆高量;考虑到土方的自然沉降,视堆坡高度增加20~30cm。
29.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步骤s6还包括以下步骤:
30.s62:水生态系统营造施工:根据水生动植物布置详图及详细工程量清单用指导现场水生态构建施工:翻耕深度为15~30cm,翻耕后保证土壤粒径≤10cm,同时清理部分石子、灌木、乔木、农作物;采用土壤灭菌药剂均匀抛撒湖底对残留病原体进行消杀;于翻耕后湖底抛洒微量元素;水生植物栽种方式以浅水插秧式为主;水生态系统构建初期,以肉食性鱼类群落为主,控制杂食性鱼类生物量;大型底栖动物螺、蚌等初期适当放养,主要以保护为主;控制底栖动物性鱼类的放养。
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2.本发明综合利用数字化模型及水生态理论分析模拟手段,创建了湖底地形精细化模型及水生动植物群落库,并根据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参数适应区间实时调整湖底地形模型参数,对人造湖体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及调整,以实现湖水在满足重力式流动条件下的水生态生境品质提升目的,明显改善湖体水质。湖底地形营造及水生态系统营造施工过程中,严格依照基于重力式湖底地形模型编制的施工方案及水生动植物布置详图指导现场施工,减少土方开挖量及后期水生动植物补种、补投量,降低施工成本,实现一次成优。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34.图2是地形等高线示意图;
35.图3是现状地形曲面模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具体如下。
39.s1:地形采集及模型创建:
40.s11:无人机数据采集:
41.航测影像采集前对待测区域进行踏勘,结合其高程数据、面积大小、植被覆盖情
况,提前规划好飞行路线。为保证相邻影像间的重叠度,旁向重叠度不低于70%,航线重叠度不低于80%。为防止大面积阴影区域影响同名点匹配,应避免太阳高度角造成的阴影变化和光照亮度变化,并在航测过程中实施监测回传影像质量。应依据风速合理设置飞行速度,保持无人机飞行稳定,以确保相机对焦准确,成像清晰。
42.s12:地形模型创建及精度校核:
43.本工艺采用matrice 300rtk无人机以满足模型创建需求。matrice 300rtk搭载六向双目视觉+红外感知系统、fpv摄像头,集成全新的rtk模块,免像控情况下水平定位精度1cm+1ppm,垂直定位精度1.5cm+1ppm,平面见图水平绝对精度5cm。使用agisoft metashape筛选有效影像,以提高正射影像和点云数据生产质量。对影像进行均光均色处理,减少噪声,提升模型质量。加载pos数据后,软件将用sift算子对影像数据进行空三运算,通过对同名点进行匹配自动计算出影像的空间位置以及姿态等参数,然后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数据定向后,即可依据不同项目需求生成对应密度的点云数据,再经抽稀封装构建tin(不规则三角网)网格模型、纹理映射等步骤创建实景三维模型,并根据需求输出倾斜摄影模型、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等高线模型。图2是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图3是现状地形曲面模型图。
44.为保证所测地形的准确性,必须对输出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航测时,使用标靶在现场总计布设检查点10处。并通过全站仪获取了其实测坐标值,在航测数据中分别提取出各检查点坐标,检查点实测坐标与模型中显示坐标差值比对结果如下表1所示。
45.表1检查点实测坐标与模型中显示坐标差值比对表
46.检查点long.err(m)lat.err(m)alt.err(m)error(m)点1-0.0174-0.01560.0231-0.0099点2-0.0125-0.03280.0127-0.0326点30.01350.01610.02670.0563点40.02730.01610.02240.0658点5-0.01480.0205-0.0069-0.0012点6-0.02420.0271-0.0172-0.0143点70.03130.0404-0.01620.0555点80.03210.0211-0.02720.0260点90.02210.0111-0.01320.0200点100.01610.0131-0.02220.0070
47.s2: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确定:
48.s21:水生植物群落库创建:
49.水生植物作为水生态生境提升工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的筛选及确定将显著地影响水生态生境品质提升效果。本工法中水生植物选择原则为:四季常绿为主,耐低温、耐盐、耐高温、耐弱光;对氮、磷等污染物有较高的净化率的品种;充分考虑水下空间、层次,实现水生植物景观化;季节与空间搭配原则。根据四川省地区气候及水文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进行搭配在季节转换过程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并根据空间情况(如底质等)进行搭配,实现水下水生植物的一年四季的自然更替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以广布种和本土种为主;根据以上筛选原则及水体可持续管理的目标
形成本工法的主要水生植物群落库。
50.表2水生植物群落库表
[0051][0052][0053]
s22:水生动物群落库创建:
[0054]
本工法拟通过引入水生动物群落构建食物链,以发挥其生态净化功能,实现水体的生境提升。水生动物群落主要包括鱼类、底栖动物(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昆虫幼虫)、节肢
动物、滤食性动物及浮游动物等,用于延长食物链,完善水生态系统,同时也提高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湖体的生境提升。底栖生物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环境之一,其不仅可以促进湖体中腐殖质的分解,还可以通过吸附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氮磷浓度;浮游动物摄食水中蓝藻后,可产生弱酸性排泄物,有效降低水体ph值,反过来又可抑制蓝藻的生长和繁殖,极大地降低水体中光量子衰减速率。根据以上筛选原则形成本工法的主要水生动物群落库。
[0055]
表3水生动物群落库表
[0056][0057][0058]
s23: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
[0059]
湖区水生动植物生命周期中的部分或全部生存繁殖需要依靠湖体的生境环境。水动力学及水质条件作为水生动植物生境品质的特征因子,其变化幅度将极大地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繁殖能力。水生动植物在湖体中的丰度、空间分布与水动力及水质条件密切相关,各物种对特征生境因子胁迫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及响应机制。为最大程度通过施工手段提升湖体水生态生境品质,经文献调研及场地勘测,本工法的水生动植物综合特征生境因子确定为:湖体水流速度、湖体地形水深、曝气旋流设置、tn浓度及tp浓度。水生动植物群落库中各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适应区间如下。
[0060]
表4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区间表
[0061][0062][0063]
s3:重力式湖区地形模拟方案:
[0064]
本工法利用前期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湖区原始三维地貌,随后根据场地内现状地形标高及水系布局,构建无外部设备辅助推流(重力式)水动力湖区设计方案。根据湖区设计方案参数(湖区流场、湖底地形、扰流体设置等),对提出的重力式湖区布局设计进行理论模拟,确保湖区水体水动力更新时间满足水质净化需求及水生动植物存活胁迫阈值要求。
[0065]
首先根据湖区地形设计点阵云划分湖体模拟分区,并根据拟定的湖体分区确定流场边界条件并生成.xyz模型,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对湖区进行划分,随后导入离散化高程数据,利用sms软件对拟模拟湖区进行mesh构建,并进行差值地形分析。随后对增加扰流水工构筑物区域进行局部mesh加密,以提高复杂边界部位的计算精度。最后根据.mesh模型结果模拟湖区内的曼宁系数。
[0066]
s4:特征生境因子参数确定:
[0067]
s41:特征生境因子模拟方案:
[0068]
将已构建的局部加密的.mesh文件导入mike zero软件mesh generator模块,创建水陆边界。根据湖区实际控制水位及进水流量,生成相应的水动力计算初始场。将.mesh文件导入mike21 flow model fm模块建立水动力模型,输入基本参数为了保证模型运行的稳定性将克朗值(cfl number)设置为0.8。湖区粗糙程度采用步骤s3中模拟的曼宁系数来反映。
[0069]
风是驱动湖泊内水体流动的关键动力来源,风能可以加快湖面下水体的掺混。利用weather spark监测数据,制作了风场序列文件,包括风速与风向。
[0070]
利用windy监测降雨蒸发数据,制作相应的蒸发降雨序列文件。
[0071]
s42:tn、tp模拟方案:
[0072]
本工法采用eco lab模块对湖体水质特征生境因子进行模拟,根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成都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初始tn及tp浓度情况输入到开边界code处。并根据相关文献率定tn及tp于本湖体模拟区域内的消减系数,得到模拟区域内的tp及tn变化。
[0073]
s5:湖区地形方案优化调整:
[0074]
本工法根据湖区模拟区域特征生境因子的变化范围及前期确定的水生动植物群落库中特征生境因子适应区间,实时调整重力式水动力湖区设计方案。对湖区地形的细部构造、湖区水生动植物布局位置及投放浓度进行优化调整,避免由水体胁迫的剧烈波动导致的湖区水生动植物的丰度及空间分布退化,全面提升重力式湖区水生态生境品质。同时,通过湖底原始地形模型及最大程度的降低湖底地形营造所需的土方开挖量,降低施工成本。
[0075]
s6:方案实施:
[0076]
s61:湖底地形营造施工:
[0077]
工程师对方案优化调整后与设计院、建设单位沟通,评估方案可实施性,最终形成湖区地形细部构造及水生动植物投放的实施性方案。湖底地形填挖方营造施工中,严格依照重力式湖底地形模型指导施工,减少土方施工量。
[0078]
基于定稿版的湖底地形细部构造详图,设计标高为最终完成标高,堆坡时需每隔40cm进行分层压实处理,总平标高1.5m以下密实度不小于0.9,1.5m以上不小于0.92。考虑到区域沉降,竖向施工需准备富裕土方,视堆坡高度可增加20~30cm左右土方堆高量,保证
土壤沉降以后能够达到设计标高要求。考虑到土方的自然沉降,视堆坡高度增加20~30cm,保证土壤沉降后能够达到设计标高要求。
[0079]
s62:水生态系统营造施工:
[0080]
根据水生动植物布置详图及详细工程量清单用指导现场水生态构建施工。翻耕深度为15~30cm,翻耕后保证土壤粒径≤10cm,同时清理部分石子、灌木、乔木、农作物等残留物。采用土壤灭菌药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氧化剂配制)均匀抛撒湖底对残留病原体进行消杀。随后,于翻耕后湖底抛洒微量元素,以改善湖底土质。水生植物栽种方式以浅水插秧式为主,后期补种可以采用带水抛秧方式。水生态系统构建初期,应以肉食性鱼类群落为主,控制杂食性鱼类生物量。大型底栖动物螺、蚌等初期可以适当放养,但主要以保护为主。同时,应控制底栖动物性鱼类的放养,如鲤鱼等,禁止捞螺、蚌等大型底栖动物。
[0081]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地形采集与模型创建;s2: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确定;s3:重力式湖区地形模拟方;s4:特征生境因子参数确定;s5:湖区地形方案优化调整;s6:湖底地形营造施工和水生态系统营造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1:无人机采集地形数据;s12:地形模型创建及精度校核:使用agisoft metashape筛选有效影像,加载pos数据后,软件将用sift算子对影像数据进行空三运算,通过对同名点进行匹配自动计算出影像的空间位置以及姿态,然后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数据定向后,依据不同项目需求生成对应密度的点云数据,再经抽稀封装构建tin网格模型、纹理映射等步骤创建实景三维模型,根据需求输出倾斜摄影模型、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以及等高线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1中,航测影像采集前对待测区域进行踏勘,结合其高程数据、面积大小、植被覆盖情况,提前规划好飞行路线;旁向重叠度不低于70%,航线重叠度不低于80%;避免太阳高度角造成的阴影变化和光照亮度变化,在航测过程中实施监测回传影像质量;依据风速设置飞行速度,确保相机对焦准确、成像清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21:水生植物群落库创建:四季常绿为主,耐低温、耐盐、耐高温、耐弱光;对氮、磷等污染物有较高的净化率的品种;充分考虑水下空间、层次,实现水生植物景观化;季节与空间搭配原则;s22:水生动物群落库创建:引入水生动物群落构建食物链,以发挥生态净化功能,实现水体的生境提升;水生动物群落主要包括鱼类、底栖动物、节肢动物、滤食性动物及浮游动物;s23:确定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确定湖体水流速度、湖体地形水深、曝气旋流设置、tn浓度及tp浓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前期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湖区原始三维地貌,根据场地内现状地形标高及水系布局,构建无外部设备重力式水动力湖区设计方案;根据包括湖区流场、湖底地形、扰流体设置的湖区设计方案参数,对提出的重力式湖区布局设计进行理论模拟,确保湖区水体水动力更新时间满足水质净化需求及水生动植物存活胁迫阈值要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提出的重力式湖区布局设计进行理论模拟时,首先根据湖区地形设计点阵云划分湖体模拟分区,并根据拟定的湖体分区确定流场边界条件并生成.xyz模型,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对湖区进行划
分,随后导入离散化高程数据,利用sms软件对拟模拟湖区进行mesh构建,并进行差值地形分析;随后对增加扰流水工构筑物区域进行局部mesh加密,以提高复杂边界部位的计算精度;最后根据.mesh模型结果模拟湖区内的曼宁系数。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41:特征生境因子模拟方案:将已构建的局部加密的.mesh文件导入mike zero软件mesh generator模块,创建水陆边界;根据湖区实际控制水位及进水流量,生成相应的水动力计算初始场;将.mesh文件导入mike21 flow model fm模块建立水动力模型,输入基本参数为了保证模型运行的稳定性将克朗值设置为0.8;利用weather spark监测数据,制作了风场序列文件,包括风速与风向;利用windy监测降雨蒸发数据,制作相应的蒸发降雨序列文件;s42:tn、tp模拟方案:采用eco lab模块对湖体水质特征生境因子进行模拟,将初始tn及tp浓度情况输入到开边界code处;根据相关文献率定tn及tp于本湖体模拟区域内的消减系数,得到模拟区域内的tp及tn变化。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湖区模拟区域特征生境因子的变化范围及前期确定的水生动植物群落库中特征生境因子适应区间,实时调整重力式水动力湖区设计方案:对湖区地形的细部构造、湖区水生动植物布局位置及投放浓度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湖底原始地形模型及最大程度的降低湖底地形营造所需的土方开挖量。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61:湖底地形营造施工:工程师对方案优化调整后与设计院、建设单位沟通,评估方案可实施性,最终形成湖区地形细部构造及水生动植物投放的实施性方案:基于定稿版的湖底地形细部构造详图,设计标高为最终完成标高,堆坡时需每隔40cm进行分层压实处理,总平标高1.5m以下密实度不小于0.9,1.5m以上不小于0.92;考虑到区域沉降,竖向施工需准备富裕土方,视堆坡高度增加20~30cm左右土方堆高量;考虑到土方的自然沉降,视堆坡高度增加20~30cm。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还包括以下步骤:s62:水生态系统营造施工:根据水生动植物布置详图及详细工程量清单用指导现场水生态构建施工:翻耕深度为15~30cm,翻耕后保证土壤粒径≤10cm,同时清理部分石子、灌木、乔木、农作物;采用土壤灭菌药剂均匀抛撒湖底对残留病原体进行消杀;于翻耕后湖底抛洒微量元素;水生植物栽种方式以浅水插秧式为主;水生态系统构建初期,以肉食性鱼类群落为主,控制杂食性鱼类生物量;大型底栖动物螺、蚌等初期适当放养,主要以保护为主;控制底栖动物性鱼类的放养。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人造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其技术方案为: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地形采集与模型创建;S2:水生动植物特征生境因子确定;S3:重力式湖区地形模拟方;S4:特征生境因子参数确定;S5:湖区地形方案优化调整;S6:湖底地形营造施工和水生态系统营造施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造湖体水生态生境提升施工方法。提升施工方法。提升施工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 陈明实 杨正阳 罗成刚 葛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6
技术公布日:2023/7/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