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3 阅读:105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生态环保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残饵、排泄物以及化学药品的使用等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导致水体中无机氮、固体颗粒物和磷酸盐的含量偏高,如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净化处理,会影响养殖的水产质量,而且排放后会污染周围水体环境。
3.目前,对养殖尾水的净化基本是采用沉淀净化与添加化学药剂处理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处理周期长、成本高,还会使得净化后水质变化过大,导致水产发生应激反应等,影响水产养殖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6.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尾水缓冲池、微滤池、生物滤池和生态尾水处理池;
7.养殖池通过第一尾水输送管道与尾水缓冲池的进口端连通,尾水缓冲池的出口端通过第二尾水输送管道与微滤池的进口端连通;
8.在微滤池的内部布设有微滤机,微滤池的出口端通过第三尾水输送管道与生物滤池的进口端连通,在生物滤池的内部布设有填料;
9.生物滤池的出口端通过第四尾水输送管道与生态尾水处理池的进口端连通,生态尾水处理池的出口端通过尾水循环管道与养殖池相连通。
10.优选的,所述养殖池设置多个,其中一个或多个养殖池还连接外源水输送管道。
11.优选的,该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壳程与第四尾水输送管道相串通,换热器的管程与外源水输送管道相串通。
12.优选的,所述生物滤池包括生物池体,在生物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竖向隔板,竖向隔板将生物池体分隔为第一处理腔室和第二处理腔室,竖向隔板的底部和生物池体之间形成过水通道,第一处理腔室通过过水通道与第二处理腔室连通。
13.优选的,所述填料为立体弹性填料,立体弹性填料在第一处理腔室和第二处理腔室中均有布置。
14.优选的,所述第四尾水输送管道包括第一输送管道段、第二输送管道段、第三输送管道段和第四输送管道段,生物滤池的出口端通过第一输送管道段与换热器的壳程进口端相连接,换热器的壳程出口端通过第二输送管道段与藻类车间的进口端相连接,藻类车间的出口端通过第三输送管道段与贝类车间的进口端相连接,贝类车间的出口端通过第四输送管道段与生态尾水处理池的进口端连通。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由尾水缓冲池、微滤池、生物滤池和生态尾水处理池等组成,通过沉淀、过滤、生物净化等手段达到快速分离养殖尾水中的残饵、粪便、动物尸骸等有机固体颗粒物和溶解性含氮磷无机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实现养殖尾水的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17.本实用新型可对养殖尾水进行及时有效的净化处理,确保养殖的水产质量,而且尾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不会对周围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生态环保效益显著,并且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成本低等优点。
18.本实用新型大部分养殖尾水(24℃)经换热器将外源水加热(20-22℃),使得尾水中的余热再次注入养殖系统之中,热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使整个工厂化养殖系统更加低碳、更加节能。
19.本实用新型生物滤池中的尾水含有营养物质,可以先进入藻类车间,进行藻类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去除尾水中的污染物质,另一方面可获得培养后的藻类;后续可进一步进入贝类车间,进行贝类培养;经两步培养后,尾水中的营养物质得以充分利用,且尾水进一步净化。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结合附图,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尾水缓冲池1、微滤池2、生物滤池3和生态尾水处理池4。养殖池5通过第一尾水输送管道6与尾水缓冲池1的进口端连通,尾水缓冲池1的出口端通过第二尾水输送管道7与微滤池2的进口端连通。在微滤池2的内部布设有微滤机,微滤池2的出口端通过第三尾水输送管道8与生物滤池3的进口端连通,在生物滤池3的内部布设有填料。生物滤池3的出口端通过第四尾水输送管道9与生态尾水处理池4的进口端连通,生态尾水处理池4的出口端通过尾水循环管道10与养殖池5相连通。
25.本实用新型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由尾水缓冲池1、微滤池2、生物滤池3和生态尾水处理池4等组成,通过沉淀、过滤、生物净化等手段达到快速分离养殖尾水中的残饵、粪便、动物尸骸等有机固体颗粒物和溶解性含氮磷无机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实现养殖尾水的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26.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计,所述养殖池5设置多个,相邻养殖池5之间通过水输送管道11相连通,其中一个或多个养殖池还连接外源水输送管道12。该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换热器13,换热器13的壳程与第四尾水输送管道9相串通,或者说串联在第四尾水输送管道9上。换热器13的管程与外源水输送管道12相串通,或者说串联在外源水输送管道12上。本实用新型中生物滤池3排出的尾水,经过换热器13,对外源水输送管道12所输送的外源水进行加热升温。
27.本实用新型大部分养殖尾水(24℃)经换热器将外源水加热(20-22℃),使得尾水
中的余热再次注入养殖系统之中,热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使整个工厂化养殖系统更加低碳、更加节能。
28.进一步的,所述生物滤池3包括生物池体,在生物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竖向隔板301,竖向隔板将生物池体分隔为第一处理腔室302和第二处理腔室303,竖向隔板的底部和生物池体之间形成过水通道304。第一处理腔室302通过过水通道304与第二处理腔室303连通。所述填料为立体弹性填料,立体弹性填料在第一处理腔室302和第二处理腔室303中均有布置。生物滤池3主要作用为将微滤池2没有过滤掉的颗粒进行再沉淀,通过布设立体弹性填料,形成微生物膜。该微生物膜的外层由氨氧化细菌组成,内层由厌氧反硝化细菌组成,这些细菌会吸收、分解和转化养殖尾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29.更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尾水输送管道9包括第一输送管道段901、第二输送管道段902、第三输送管道段903和第四输送管道段904。生物滤池3的出口端通过第一输送管道段901与换热器13的壳程进口端相连接,换热器13的壳程出口端通过第二输送管道段902与藻类车间14的进口端相连接,藻类车间14的出口端通过第三输送管道段903与贝类车间15的进口端相连接,贝类车间15的出口端通过第四输送管道段904与生态尾水处理池4的进口端连通。
30.本实用新型生物滤池3中的尾水含有营养物质,可以先进入藻类车间14,进行藻类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去除尾水中的污染物质,另一方面可获得培养后的藻类。后续可进一步进入贝类车间15,进行贝类培养。经两步培养后,尾水中的营养物质得以充分利用,且尾水进一步净化。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32.所有养殖池的养殖尾水(水温28℃)经第一尾水输送管道6进入尾水缓冲池1(水温26℃),粗略沉淀后经水泵提至微滤池2(水温26℃),经过微滤机的过滤作用去除水中粒径大于150μm的虾壳、残饵、粪便等有机颗粒物,其对养殖尾水中有机氮及固体颗粒物的去除率达到70%以上。滤清液经过滤后进入生物滤池(水温25℃),通过环流和池内立体弹性填料的截流作用,在池内形成缓流沉淀效果,再次除去70%的粒径小于150μm的悬浮颗粒物。生物滤池内布设立体弹性填料,其巨大的体表面会慢慢形成一层微生物膜。该微生物膜的外层由氨氧化细菌组成,内层由厌氧反硝化细菌组成,这些细菌会吸收、分解和转化养殖尾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经过生物滤池净化后的水,大部分养殖尾水(24℃)经换热器将外源水加热(20-22℃),将尾水中的余热再次注入养殖池之中,使热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使整个工厂化养殖系统更加低碳、更加节能。此部分尾水经换热后连同小部分经过生物滤池净化后的尾水经管道进入生态尾水处理池4。再通过自然形成的单细胞藻类和菌类微生物去除尾水中的无机氮和磷酸盐,经检测后再次进入养殖系统或达标排放。
33.整个尾水处理过程,需要定期把固体颗粒物收集,将淤泥送往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或经加工后作为海参等的饲料使用。
34.生物滤池3中的尾水含有营养物质,如果直接排放,一方面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会造成浪费。可以进一步优选先进入藻类车间14,进行藻类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去除尾水中的污染物质,另一方面可获得培养后的藻类。后续可进一步进入贝类车间15,进行贝类培养。经两步培养后,尾水达标排放。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在较小空间实现清理污水
的作用。
35.下面对尾水缓冲池等各个池体的功能及设置等进行说明:
36.本实用新型尾水处理系统包括缓冲池1个、微滤池1个、生物滤池1个、生态尾水处理池1个及水泵、微滤机、换热机组等设施设备。
37.缓冲池主要作用为虾壳、残饵、粪便等大颗粒有机颗粒物沉淀及间歇性养殖尾水排放的缓冲。缓冲池尺寸可设置为27m*12m*7m,体积2268m3,可蓄水量约为1000m3,为养殖车间1个小时左右的养殖尾水外排量。
38.微滤池主要作用为布设微滤机,将缓冲池粗沉淀的养殖尾水再次处理,去除大部分固体颗粒物。微滤池尺寸可设置为12m*5m,砖混结构,基础为3:7灰土和0.15-0.20m的c30混凝土浇筑,可布设6台微滤机,设计滤水量为1500m3/h。
39.生物滤池主要作用为将微滤池没有过滤掉的颗粒进行再沉淀,通过布设立体弹性填料,形成微生物膜。该微生物膜的外层由氨氧化细菌组成,内层由厌氧反硝化细菌组成,这些细菌会吸收、分解和转化养殖尾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生物滤池尺寸可设置为42m*35m*3.5m,体积5145m3,设计使用深度2.5m,存水量3675m3,半地上结构,地上部分为砖混加立柱结构,地下部分为筏板加板墙结构,考虑抗浮,底板设置透水孔,生物填料采用弹性填料,规格为φ150mm*1200mm*2.8kg,间距0.2m,除去进排水口处水流较大不容易布设,其余部分全部使用。
40.经过沉淀、过滤、生物净化、换热后的养殖尾水最后汇聚到生态尾水处理池4,再次经过塘内自然形成的单细胞藻类和菌类微生物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进一步去除尾水中的无机氮、磷酸盐和cod等。经生态尾水处理池处理后的尾水经检测无病菌残留后可再次进入养殖系统或达标排放。
41.生态尾水处理池尺寸约为80m*600m,面积48000

,有效水深2m左右,有效蓄水量约10万m3。边坡修筑平整后东西堤坝边坡使用300g/

的土工布进行防护,南北堤坝边坡使用200mm厚混凝土加钢筋网片进行防护,以应对大风搅动池水对堤坝的冲击。
42.微滤机作用为去除由尾水缓冲池泵入的养殖尾水中的150μm以上的大颗粒,网片网目尺寸200目,可过滤150μm及以上的固体颗粒,并在过滤的同时可以通过反冲洗自动清洁筛网,避免了因长期网格堵塞情况。本实用新型可采用6台微滤机,单台滤水能力大致为300m3/h,6台微滤机并机后可满足运行需要。
43.换热器的作用为将处理后尾水中的热量传递到外源水当中去,从而将外源水进行预热。换热器大致分离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目前来看管式换热器不易堵塞,适合水质不甚干净的条件适用;板式换热器成本相对较低,换热效率相对较高。本项目拟采用纯钛400

管式换热机组及400

板式换热机组搭配使用。
44.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部分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4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水缓冲池、微滤池、生物滤池和生态尾水处理池;养殖池通过第一尾水输送管道与尾水缓冲池的进口端连通,尾水缓冲池的出口端通过第二尾水输送管道与微滤池的进口端连通;在微滤池的内部布设有微滤机,微滤池的出口端通过第三尾水输送管道与生物滤池的进口端连通,在生物滤池的内部布设有填料;生物滤池的出口端通过第四尾水输送管道与生态尾水处理池的进口端连通,生态尾水处理池的出口端通过尾水循环管道与养殖池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设置多个,其中一个或多个养殖池还连接外源水输送管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壳程与第四尾水输送管道相串通,换热器的管程与外源水输送管道相串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滤池包括生物池体,在生物池体的内部设置有竖向隔板,竖向隔板将生物池体分隔为第一处理腔室和第二处理腔室,竖向隔板的底部和生物池体之间形成过水通道,第一处理腔室通过过水通道与第二处理腔室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立体弹性填料,立体弹性填料在第一处理腔室和第二处理腔室中均有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尾水输送管道包括第一输送管道段、第二输送管道段、第三输送管道段和第四输送管道段,生物滤池的出口端通过第一输送管道段与换热器的壳程进口端相连接,换热器的壳程出口端通过第二输送管道段与藻类车间的进口端相连接,藻类车间的出口端通过第三输送管道段与贝类车间的进口端相连接,贝类车间的出口端通过第四输送管道段与生态尾水处理池的进口端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尾水缓冲池、微滤池、生物滤池和生态尾水处理池;养殖池通过第一尾水输送管道与尾水缓冲池的进口端连通,尾水缓冲池的出口端通过第二尾水输送管道与微滤池的进口端连通;在微滤池的内部布设有微滤机,微滤池的出口端通过第三尾水输送管道与生物滤池的进口端连通,在生物滤池的内部布设有填料;生物滤池的出口端通过第四尾水输送管道与生态尾水处理池的进口端连通,生态尾水处理池的出口端通过尾水循环管道与养殖池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沉淀、过滤、生物净化等手段达到快速分离养殖尾水中的残饵、粪便、动物尸骸等有机固体颗粒物和溶解性含氮磷无机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陈平 刘辰 陈洪章 毕作城 陈世波 孙树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中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1
技术公布日:2023/7/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