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光电混合缆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09 阅读:80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电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水下光电混合缆。


背景技术:

2.水下光电混合缆是一种适用于通信接入网系统的新型接入方式,它将输电铜线与光纤集合在一起,可以一次性同步解决宽带接入、设备用电、信号传输的问题,水下光电混合缆为远端设备供电更加安全可靠,光电损失量小,用电成本低。
3.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海探测和军事工业的发展,水下航行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替代人类挑战恶劣环境,充满复杂水下地形的海域作业。水下航行器机器检测设备已经成为挑战海洋的重要工具,而海底的水下环境恶劣,不适合普通电缆工作,水下航行器极其监测设备配套连机器使用的光缆或者电缆,目前常见的防水型电缆或光缆提供了基础的传输电能和信号能力,但是无法同时提供两种功能。同时此类电缆或者光缆不具备水下悬浮能力,运行过程中会不断下沉,不但造成水下航行器运行状态不稳定,同时会造成设备间的接头脱落,需要频繁的更换电缆或者光缆,费时费力,同时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主要是提供一种水下光电混合缆,该水下光电混合缆旨在解决现在的水下线缆无法同时实现光缆信号传输和电力传输以及线缆在水中会下沉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下光电混合缆,所述水下光电混合缆包括光单元、电单元、内保护带、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第一芳纶绕包层以及外保护层,所述光单元贴设于所述电单元,所述内保护带包覆于所述光单元与所述电单元,所述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所述内保护带,所述第一芳纶绕包层包覆于所述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所述外保护层包覆于所述第一芳纶绕包层。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下光电混合缆还包括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及第二芳纶绕包层,所述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所述第一芳纶绕包层,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包覆于所述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所述外保护层包覆于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下光电混合缆还包括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及芳纶编织层,所述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所述芳纶编织层包覆于所述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所述外保护层包覆于所述芳纶编织层。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的厚度;所述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的厚度。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芳纶绕包层的厚度;所述芳纶编织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的厚度。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保护带与所述电单元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光单
元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下光电混合缆还包括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保护带包括内包层、金属编织层及内护层,所述内包层包覆于所述光单元与所述电单元,所述金属编织层包覆于所述内包层,所述内护层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所述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所述内护层。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单元呈圆周阵列排布,所述光单元贴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单元。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光单元呈圆周阵列排布,多个所述光单元的阵列中心与多个所述电单元的阵列中心相同。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水下光电混合缆通过将光单元贴设于电单元,利用一根线缆实现光缆信号传输和电力传输的目的,替代水下光缆和电缆同时为水下设备提供工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该水下光电混合缆通过采用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及第一芳纶绕包层来控制水下光电混合缆的整体密度,防止其上浮或下沉。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水下光电混合缆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方式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而非全部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方式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可选的限定。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方式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0.在本文中提及“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
指相同的实施方式,也不是与其它实施方式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相结合。
21.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水下光电混合缆10,水下光电混合缆10包括光单元100、电单元200、内保护带300、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400、第一芳纶绕包层500以及外保护层600,光单元100贴设于电单元200,内保护带300包覆于光单元100与电单元200,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400包覆于内保护带300,第一芳纶绕包层500包覆于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400,外保护层600包覆于第一芳纶绕包层5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水下光电混合缆10通过将光单元100贴设于电单元200,利用一根线缆实现光缆信号传输和电力传输的目的,替代水下光缆和电缆同时为水下设备提供工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该水下光电混合缆10通过采用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400及第一芳纶绕包层500来控制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防止其上浮或下沉。
22.可选的,光单元100采用光纤作为信号传输介质,信号传输稳定性能优异,从而保障水下信号传输及反馈信号的稳定性及准确性。
23.可选的,电单元200包括金属导体及包覆于金属导体的绝缘层,金属导体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镀银铜、镀锡铜、裸铜、镀锡铜包钢、镀锡铜包铝、镀银铜包钢、镀银铜包铝、铝镁合金导体中的任意一种。
24.可选的,电单元2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单元200呈圆周阵列排布,光单元100贴设于相邻的两个电单元200之间。
25.进一步的,光单元1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光单元100呈圆周阵列排布,且多个光单元100的阵列中心与多个电单元200的阵列中心相同,如此可以充分利用多余空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6.可选的,内保护带300包括内包层310、金属编织层320及内护层330,内包层310包覆于光单元100与电单元200,从而可以扎紧光单元100与电单元200,又可以保护光单元100与电单元200不被扎破。金属编织层320包覆于内包层310,金属编织层320用于提高电单元200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传输性能。内护层330包覆于金属编织层320,内护层330用于对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缆芯结构定型,内护层330可以选用高硬度hdpe,从而保护缆芯,防止深水压力把缆芯压扁。
27.进一步的,内包层310与电单元200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210,光单元100设置于收容空间210内,如此减小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直径,降低生产成本。
28.进一步的,水下光电混合缆10还包括填充物,填充物设置于收容空间210,以保证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圆整度。可以理解的是,填充物包括但不限于纤维。
29.可选的,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400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作而成,其既可以保护缆芯圆整度,又可以调节改善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防止水下光电混合缆10上浮或下沉。
30.可选的,第一芳纶绕包层500采用芳纶缠绕而成,其既可以提升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承载能力,又可以调节改善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
31.可选的,外保护层600采用绿色环保型动态硫化橡胶制作而成,该外保护层600具备耐腐蚀、耐水解、耐霉菌、稳定性强等特点,从而提高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使用寿命。
3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下光电混合缆10还包括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700及第二芳
纶绕包层800,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700包覆于第一芳纶绕包层500,第二芳纶绕包层800包覆于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700,而外保护层600则包覆于第二芳纶绕包层800。
33.可选的,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700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作而成,其既可以固定第一芳纶绕包层500,以防止第一芳纶绕包层500松散,又可以调节改善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防止水下光电混合缆10上浮或下沉。
34.可选的,第二芳纶绕包层800采用芳纶缠绕而成,其既可以提升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承载能力,又可以调节改善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
3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下光电混合缆10还包括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910及芳纶编织层920,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910包覆于第二芳纶绕包层800,芳纶编织层920包覆于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910,而外保护层600则包覆于芳纶编织层920。
36.可选的,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910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作而成,其既可以固定第二芳纶绕包层800,以防止第二芳纶绕包层800松散,又可以调节改善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防止水下光电混合缆10上浮或下沉。
37.可选的,芳纶编织层920为加捻芳纶制作而成,其为加强层,进一步提高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承载能力以及改善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
38.可选的,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70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400的厚度;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91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700的厚度。如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
39.可选的,第二芳纶绕包层80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芳纶绕包层500的厚度;芳纶编织层92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芳纶绕包层800的厚度。如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
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水下光电混合缆10通过将光单元100贴设于电单元200,利用一根线缆实现光缆信号传输和电力传输的目的,替代水下光缆和电缆同时为水下设备提供工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该水下光电混合缆10通过采用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400及第一芳纶绕包层500来控制水下光电混合缆10的整体密度,防止其上浮或下沉。
4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单元、电单元、内保护带、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第一芳纶绕包层以及外保护层,所述光单元贴设于所述电单元,所述内保护带包覆于所述光单元与所述电单元,所述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所述内保护带,所述第一芳纶绕包层包覆于所述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所述外保护层包覆于所述第一芳纶绕包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光电混合缆还包括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及第二芳纶绕包层,所述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所述第一芳纶绕包层,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包覆于所述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所述外保护层包覆于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光电混合缆还包括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及芳纶编织层,所述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所述芳纶编织层包覆于所述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所述外保护层包覆于所述芳纶编织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的厚度;所述第三聚乙烯绳编织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聚乙烯绳编织层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芳纶绕包层的厚度;所述芳纶编织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芳纶绕包层的厚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护带与所述电单元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光单元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光电混合缆还包括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护带包括内包层、金属编织层及内护层,所述内包层包覆于所述光单元与所述电单元,所述金属编织层包覆于所述内包层,所述内护层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所述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所述内护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单元呈圆周阵列排布,所述光单元贴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单元。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下光电混合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光单元呈圆周阵列排布,多个所述光单元的阵列中心与多个所述电单元的阵列中心相同。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水下光电混合缆,包括光单元、电单元、内保护带、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第一芳纶绕包层以及外保护层,光单元贴设于电单元,内保护带包覆于光单元与电单元,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包覆于内保护带,第一芳纶绕包层包覆于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外保护层包覆于第一芳纶绕包层。该水下光电混合缆通过将光单元贴设于电单元,利用一根线缆实现光缆信号传输和电力传输的目的,替代水下光缆和电缆同时为水下设备提供工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该水下光电混合缆通过采用第一聚乙烯绳编织层及第一芳纶绕包层来控制水下光电混合缆的整体密度,防止其上浮或下沉。防止其上浮或下沉。防止其上浮或下沉。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 王谦 杜晓东 吴骅 卓越 殷宇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1
技术公布日:2023/8/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