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2
					阅读:292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动车组排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我国动车组运行时乘务人员需要对餐具等进行清洗,厨房设置洗池,洗盆排水至动车组车下或车下常压污物箱内。但随着动车组速度的提升,车外气压波动愈加复杂,车外正压时会降低排水顺畅度,车外负压是传统的单向阀无法阻止气体流出车外,车辆的气密性难以保证,车内环境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排水不畅,车辆的气密性难以保证,影响车内环境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保证排水顺畅,提高车辆的气密性,避免对车内环境造成影响。
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包括灰水箱、洗盆排水管、灰水箱排水管、灰水箱溢流管、液位传感器和控制模块。洗盆排水管连接灰水箱上方硬管;灰水箱排水管通过常闭电动球阀连接灰水箱底部硬管;灰水箱溢流管连接灰水箱侧面位于设定液位处的硬管;液位传感器设置在灰水箱上部;液位传感器和常闭电动球阀连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当液位达到设定高度后,打开常闭电动球阀排水。
5.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上设置压力保护器。
6.进一步地,所述洗盆排水管、灰水箱排水管、灰水箱溢流管通过喉箍与灰水箱上的硬管连接。
7.本实用新型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相对于以前的排水方式,设置灰水箱可有效收集洗池灰水并在达到一定液位高度后集中排空,减少排水次数;设置溢流管,实现无电或其它特殊状况下的应急排水,避免淹车发生;排水管路设置常闭电动球阀,溢流管路设置压力保护器,保证车辆的气密性,避免动车组外部气压波动时洗池处发生水流反冲和异响。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9.其中:1、灰水箱;2、洗盆排水管;3、灰水箱排水管;4、灰水箱溢流管;5、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10.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11.参照图1,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包括有灰水箱1、洗盆排水管2、灰水箱排水管3、灰水箱溢流管4、液位传感器5和控制模块。洗盆排水管2位于灰水箱1正上方,并通过喉箍与箱体上的硬管连接。灰水箱排水管3位于灰水箱1底部,通过常闭电动球阀与灰水箱底部硬管连接,通过电动球阀控制灰水箱达到一定液位高度后集中排空。灰水箱溢流管4位于灰水箱1中上部,通过喉箍与箱体侧面位于设定液位处的硬管连接,实现无电或其它特殊状况下的应急排水。溢流管路设置压力保护器,保护压力平衡,当车外压力过高时会自动关闭溢流管路,防止车内外压力不平衡时水流反冲。液位传感器5位于灰水箱1上部,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灰水箱上。液位传感器5和常闭电动球阀连接控制模块,当液位达到设定高度后,控制模块控制常闭电动球阀打开排水。
技术特征:
1.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灰水箱(1)、洗盆排水管(2)、灰水箱排水管(3)、灰水箱溢流管(4)、液位传感器(5)和控制模块;洗盆排水管连接灰水箱(1)上方硬管;灰水箱排水管(3)通过常闭电动球阀连接灰水箱(1)底部硬管;灰水箱溢流管(4)连接灰水箱(1)侧面位于设定液位处的硬管;液位传感器(5)设置在灰水箱(1)上部;液位传感器(5)和常闭电动球阀连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当液位达到设定高度后,打开常闭电动球阀排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上设置压力保护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洗盆排水管(2)、灰水箱排水管(3)、灰水箱溢流管(4)通过喉箍与灰水箱上的硬管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车组厨房设备自动排水系统,包括灰水箱、洗盆排水管、灰水箱排水管、灰水箱溢流管、液位传感器和控制模块。洗盆排水管连接灰水箱上方硬管;灰水箱排水管通过常闭电动球阀连接灰水箱底部硬管;灰水箱溢流管连接灰水箱侧面位于设定液位处的硬管;液位传感器设置在灰水箱上部;液位传感器和常闭电动球阀连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当液位达到设定高度后,打开常闭电动球阀排水。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排水次数;实现无电或其它特殊状况下的应急排水,避免淹车发生,避免动车组外部气压波动时洗池处发生水流反冲和异响。气压波动时洗池处发生水流反冲和异响。气压波动时洗池处发生水流反冲和异响。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斌 刘俊阳 何光明 战国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3
技术公布日:2023/4/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